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ngson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评估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技术的临床效果。第一部分:方法:取猪膝关节24只,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三组:双头加压空心螺钉组(A组);缝线桥结合外排锚钉组(B组);经胫骨隧道缝线桥组(C组)。将标本制作成Meyers-MckeeverⅢ型骨折模型分别按照上述3种不同的固定方式对骨折进行固定。固定完成后首先进行循环负载测试,即将所有标本在0-60N的负载下运行10个周期,记录初始位移大小。循环负载测试完成后,将前向的胫骨剪切力以1mm/s的速度作用于胫骨,对每个样本进行单次失效负载测试,直至内固定物完全失效,记录峰值负载、屈服负载与内固定失效类型情况。结果:循环负载检测结果发现:C组的初始位移为1.01±0.27mm,明显小于A组(2.39±0.24 mm)和B组(2.50±0.32mm)的初始位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次失效负载测试结果示:B、C两组的峰值负载分别为509.25±22.38N、505.50±22.38N,皆明显大于A组(425.00±36.63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屈服负载分别为420.25±24.35N、424.63±18.41N,明显大于A组(385.88±27.46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样本分别观察到了不同的失效模式:A组失效是由于螺钉从骨质内拔出(5例)或骨折块的再次骨折(3例);B组失效是由于骨折块的再次骨折(3例)、缝线对骨块产生切割(4例)、ACL断裂(1例);C组失效是由于锚钉从骨质内拔出(5例)或缝线对骨块产生切割(3例)。结论: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与力学强度:其初始位移明显少于双头加压空心螺钉与缝线结合外排钉;其固定峰值负载与屈服负载皆明显高于双头加压空心螺钉,而与缝线结合外排钉相当。第二部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经关节镜下复位与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青少年与儿童患者,术后通过MRI与X片检查以评估是否出现骨骺板损伤与骨折愈合情况。通过胫骨前向位移(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ATT)的“侧-侧”差值及Lachman试验分级以评估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使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Tegner活动等级评分以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9~16岁,平均12.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5天,平均6.2天。12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X片与MRI示患者的骨骺板未发生损伤,术后3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术前与末次随访相比较:ATT“侧-侧”差值[(8.6±3.1)vs.(1.5±1.5)mm]、Lachman试验分级[(0级:0例/I级:0例/II级:7例/III级:5例)vs.(0级:10例/I级:2例/II级:0例/III级:0例)]较术前明显减小、IKDC主观评分[(48.3±9.8)vs.(95±3.8)]、Lysholm膝关节评分[(53.9±6.7)vs.(92.2±6.7)]、Tegner活动等级评分[(3.2±1.7)vs.(8.3±1.5)]、ROM[(42.8±22.1)°vs.(133.2±2.5)°]较术前皆有改善。上述指标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与经胫骨隧道缝线桥固定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膀胱癌是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有大量研究发现来源于膀胱癌细胞的外泌体及外泌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外泌体(Exosomes)中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长末端重复关联蛋白2(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 subfamily H long terminal repeat associating protein
目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脑血管的一种疾病,一旦破裂其致死致残风险高,同时合并脑缺血的患者最初临床表现更差,病情更重。本研究旨在探讨IA破裂后ECI(Early cerebral ischemia,早期脑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ECI患者合并的并发症和预后情况。同时,分析患者总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ECI,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些建议和
目的:中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受到中风的影响,其中大多数人患有神经系统和身体残疾或死亡。尽管人们对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并对其进行了更好的管理,使得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目前可用于将中风后的组织细胞死亡降至最低的治疗选择相对较少。因此,迫切需要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全身水平上探索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虽然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不断进步情况有所缓解,但对于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脑出血后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复杂,包括神经炎症、神经元凋亡、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神经炎症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因此亟待探索脑出血后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并进行针对性地干预。小胶质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Type 2 diabete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的临床特征,比较脂联素、miR-200a、炎症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免疫球蛋白G在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研究,为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评估、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月内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血
目的:研究低雄激素对SD大鼠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转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SD大鼠阴茎海绵体内皮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雄激素(1x10-8mmol/L、1x10-9mmol/L、1x10-10mmol/L、0mmol/L)培养细胞第0天、第1天、第4天、第7天,检测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双阳性细胞数(v WF/α-SMA和v WF双阳性细胞数)、血小板-
目的:探讨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镇静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控制中的作用。方法:1.本课题对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并行介入封堵手术治疗的170例患儿进行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实验组为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二科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并行介入治疗的患儿85例(室间隔缺损42例,房间隔缺损21例,动脉导管未闭20例,肺动脉瓣狭窄2例),其中男性患儿37例,女性
目的:观察中药泡浴联合蓝光照射及推拿治疗湿热熏蒸型胎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生儿科2020年01月至2021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湿热熏蒸型胎黄住院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对照组予间断蓝光照射及中医推拿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退黄汤剂泡浴,疗程共5日。通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间接胆红素、每日经
目的:瘢痕疙瘩是病因未明的良性纤维增生性疾病,由于其内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边缘为侵袭生长区域,中心为相对稳定区域,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期望通过对比瘢痕疙瘩中心与边缘的差异,从而找到瘢痕疙瘩类肿瘤样生长(侵袭性,复发性)的原因,但既往多为对瘢痕疙瘩真皮层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对比研究,缺乏对表皮层以及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但现有的研究已表明,瘢痕表皮层以及角质层存在明显的异常并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
目的:调查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病率,并探讨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在四川省9家脑卒中筛查基地医院中采取抽签法随机抽取3家基地医院(德阳市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然后在上述3家医院辖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抽取8个社区,采用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量表,对这8个社区中居住时间≥6个月、年龄≥40岁的人群进行调查,筛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