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而需要达到更高的层次,即实现文学作品的美学再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给文学翻译带来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它注重读者的接受,强调读者和文本的相互关系,关注读者对于作品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不同的语言系统,迥异的文化背景使不同的读者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视野”,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和目的语读者的视野融合以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美学欣赏。二十世纪七十午代末期出现的“目的论”,深受接受羹学的影响,也十分重视读者的接受。该理论也有助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围城》译作的美学再现方法。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珍妮·凯利与毛国权合作完成的《围城》同样也非常有影响力。本文以接受美学为主,目的论为辅的双重理论角度入手,通过对围城的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分析.探讨了译作中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审美再现方法。
在语言审美再现方面着重讨论了词,句以及修辞的再现。在文化审美再现方面主要讨论了习语,方言和文化禁忌语的再现。
通过对审美再现这些方面的具体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语言审美再现中,译者把读者的接受和他们对文本意义构建的积极作用考虑在内,尽力去和原语作者的视野融合以便创作一个相对满意的译作,同时他还必须选择适当的词汇表达,构造正确的句法结构,采用相似或相同的修辞方法来为读者再现原语的美学信息,使他们能够和原语读者样对作品产生相同的反应。在文化审美再现中,为了给目的语读者提供美学欣赏,译者谨记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采取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方法来激发他们的美学经验。在习语,方言和文化禁忌语的审美再现中,译者通过分析原语中隐含的信息选取了目的语中存在的合适表达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