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书法史上,前人对书法的功用、笔法、艺术精神以及鉴赏书法的审美规范等都作了很多阐述。然笔墨相连、一体共生。在创作中,书家在强调笔法、章法以及情感在作品中重要性的同时是非常讲究墨法的,尤其是元以来,书家通过墨法的表现力来彰显作品的意韵。但墨法在实践中的强调并非就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而且,前人对墨法的理论研究也较为琐碎、杂乱,也没有一个体系。为此,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条线索对前人的墨法进行研究,努力还原一种真实的书法墨法变迁史。首先从文献上出发,对前人在墨法上的理性描述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诸如笔法、章法等的论述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前人对墨法的见解大多偏向于感悟式的描述,缺乏系统性,更没有论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与历史背景;而且,因立场、视角的不同,墨法的见解也更为驳杂,甚至矛盾,墨法的阐释还处于多元并存及互相争辩的状态之中。不仅如此,这与实践中的墨法运用也存在很大出入。其次,为真实地反映出前人的墨法运用状况,通过对上博、故宫博物院等十几家博物馆的大量真迹的考辨,发现前人对墨法的描述与实践中的表现确实不相对应,尤其是明清时期。然后,再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条线索的相互证伪,我们发现:从墨法的功用上讲,墨法大致可分为实用和审美两个层面。然因实用性墨法的形式较为单一,艺术性不高,所以,书法墨法的丰富表现主要集中在以审美为主的范围之中。为此,对墨法的研究也主要以审美领域的艺术性墨法为对象。根据墨法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以及墨法所反映的情感因素等,这种以审美为主的墨法表现主要以“中和”型墨法为始基,随着思想观念、情感因素等影响,逐渐分化出“墨趣”型和综合型墨法。尤其是综合型墨法是中国书法墨法运用的高峰,各种纷繁的墨法变化趋于一个“和谐”的有序状态,共存于一个完整的构图之中,画意迭出,和而不同。它以王铎、林散之为代表,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纷繁有序的“六彩”世界。为更好地揭示墨法的发展规律,还对各种墨法形态进行了类比分析,它不仅为墨法类型的划分提供了有力依据,也揭示出各种墨法形态的形成及内在联系。最后,本文还论述了墨法与书写工具、材料等外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通过对书法墨法演变的梳理、分类及形式分析,虽不能囊括所有的墨法表现,对墨法发展的规律也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寄希望本文能对中国书法的创作,尤其是对墨法运用提供理论上的见解,为当今书法创作语言的不断丰富提供一个实践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