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古希腊时期,美育就已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传承至今。美育的核心在于美,而美学的核心问题包含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那么,是否存在客观美和主观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回答长期以来美学界悬而未决的基本问题,也有助于为美育的实现提供借鉴。尽管19世纪下半叶就出现实证美学研究的倾向,但真正被认为审美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是20世纪末神经美学的出现。在20世纪末,随着神经美学的出现,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研究审美中的大脑成为了可能,由此为上述问题的探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此,本研究以音乐美为研究对象,使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MEG技术探讨音乐的客观美(基于客观条件的分析)、主观美(基于被试主观反应的分析)以及二者加工的神经差异。论文共包含三个研究:研究1聚焦客观美的加工,包含2个实验,分别探索音乐材料中客观存在的形式结构对审美判断的影响和预测,以及与客观美加工相关的神经基础;研究2聚焦主观美的判断,包含2个实验,分别考察主观判断为美与不美条件的神经活动差异以及个体因素对这些神经活动的影响;研究3则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对主观美判断与客观美加工的神经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实验1在考察音乐形式结构对审美判断影响的基础上,我们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考察相关形式结构参数对被试审美判断的预测性。结果表明,筛选出的音乐形式结构参数对被试审美判断预测的正确率超过70%。在此基础上,实验2考察了大脑在审美状态下对符合与不符合美的规则的音乐的加工的神经活动差异。结果表明,客观美的加工涉及眶额皮层、颞中回和扣带回等脑区。同时,无论是脑区的负激活,还是alpha频段振荡的去同步化都与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活动有关。实验3考察了主观判断音乐为美与不美条件下的神经活动差异。结果显示,与判断为不美的条件相比,在判断音乐为美的条件下,第四小节第一个半拍在颞叶、顶叶及运动区上的激活减弱,第二个半拍内,在眶额皮层及前扣带回有更大的激活,alpha频段同步化振荡增强、且默认网络相关脑区连接更大。实验4考察了这些神经活动是否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神经活动受到性别的影响,而与人格因素无关。在上述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研究三进一步对比了主观美的判断与客观美加工诱发的神经活动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客观美加工相比,主观美的加工在以右外侧眶额皮层为主的第一、第四及第六个半拍上诱发了更大的正激活,在频段上诱发了右侧额中回尾部更大的alpha振荡,但是连接模式出现了分离。与主观美加工相比,客观美加工的神经活动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综上所述,无论是与客观美相关的神经活动,还是主观美的判断诱发的神经活动,都与大脑默认网络的活动相关。尽管如此,与客观美相关的大脑活动涉及默认网络的负激活,是一种朝向外在刺激加工时的大脑状态,这与哲学中客观美所提倡的“美在客体”的观点是一致的。在主观的判断中,判断为美的音乐涉及默认网络更大的激活,体现出一种内在朝向的心理活动,有可能是一种与自我相关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客观美与主观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不可分离。本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揭示了音乐中的确存在某些可以诱发审美反应的属性,由此验证了客观美的存在。同时,本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主观美、客观美及其二者加工的神经差异,为审美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从美育角度来说,,本研究也从教材选取、教师和学生的视角,为审美教育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