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rus)于1981年已被列为我国海洋水产养殖对象。自50年代起,我国海洋生物科学工作者已对其陆续作了一些研究。由于三疣梭子蟹具有生长快、环境适应能力强、病害少、市场价格高、国内外价格稳定等特点,使得各地三疣梭子蟹养殖不断升温。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接踵而至,特别是细菌性疾病,给三疣梭子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2004年至2005年间在浙江省舟山市三疣梭子蟹养殖及暂养场样品采集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一种危害相当严重的细菌性疾病,感染迅速,发病范围广,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该病多发生于9月至翌年2月,9~11月的育肥期为发病高峰期。该病发病急,病程短,短时间出现大面积死亡。发病率高,达到60%左右,死亡率更高,基本上是100%,常造成急性死亡。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在早期活动减缓,呼吸困难,对外界刺激反应慢或基本不反应,潜于水底。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更加困难,常因缺氧而浮出水面或爬上岸。到了晚期,食欲彻底的废绝,各附肢关节膜处可见肌肉白浊,切断附肢,肌肉液化成乳白色液体自然滴下。打开头胸甲,部分鳃丝变黑,有的鳃丝内有细沙或泥土沉积,内脏各组分已看不清,心血窦及消化系统仅可见大概形状,肝胰脏、生殖腺溶解成乳白色,血淋巴液变为乳白色,如牛奶一般流体物质,自然流下。依照发病症状和当地养民的习惯,我们将其称为“牛奶病”。从患“牛奶病”的三疣梭子蟹体内分离到3株病原菌S1、S2和A1,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弯或直的短杆菌、能运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均生长良好。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3株菌分别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极其相似,进一步对3株病原菌16SR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显示菌株S1、S2和A1分别与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恶臭假单胞菌自然聚类,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高达99.80%、99.44%和99.79%。综合以上结果可将S1、S2和A1菌分别鉴定为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和恶臭假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3株菌对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及昆明系小白鼠均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其中人工感染发病的三疣梭子蟹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3株菌均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等高度敏感;而对磺胺二甲噁唑钠、磺胺二甲嘧啶钠、磺胺嘧啶钠等不敏感。将人工感染发病的三疣梭子蟹分别取鳃、螯足肌肉、步足肌肉、游泳足肌肉、肝胰脏等脏器作常规石蜡切片,作病理组织学分析,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肝胰脏大面积坏死,程度非常严重,细胞溶解消失,局部可见细胞核固缩、碎裂或崩解。鳃腔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