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然而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不同区块间产能显示出明显差异,油气成藏差异性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储集层、烃源岩等方面,对于构造形成演化和油气流体系统的研究却十分薄弱,将二者联系起来解决油气成藏差异性问题的更是鲜有涉及。本文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对比分析台缘带与台内带孔洞中充填矿物的次序,显示二者具有相似的流体充注序列,普遍存在3个世代矿物充填:白云石→热裂解沥青→石英/白云石/方解石,代表了3期流体充注:第一期盐水流体充注发生于生油窗前,以形成白云石为特征;第二期为烃类流体充注,以沥青为标志;第三期盐水流体主要发生于生气窗后的古气藏调整成藏时期,以形成富含甲烷包裹体的石英、白云石或方解石为代表。发现高磨油气藏大致经历了从古油藏→古气藏→古气藏调整成藏→现今气藏的演变规律。通过对古气藏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石英、方解石或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发现,液态单相甲烷包裹体和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共生,其中,液态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在-82.7℃~-110.8℃之间,密度集中在0.18 g/cm~3~0.28 g/cm~3,与其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80℃~240℃,峰值温度在220℃左右,盐度基本在15%以下。通过区域热演化埋藏史分析,确定出古气藏调整活动发生于古近纪以来。通过古压力恢复,确定出古气藏压力为53.66MPa~132.42MPa,古压力系数集中在1.3~1.9,具有弱超压-强超压特征,并且高压力系数区集中分布于台缘带。根据现今气藏为常压气藏的特征,表明从古气藏→现今气藏为由超压气藏向常压气藏的调整成藏过程;根据古流体势的计算结果,推测了古流体的运移指向。高石梯-磨溪构造经历多期构造变动。震旦纪-早寒武世,在兴凯地裂运动的影响下,研究区西侧形成绵阳-长宁拉张槽,拉张槽控制了研究区优质储层和烃源岩的展布,在此期间灯影组经历桐湾隆升剥蚀作用,造成灯影组中发育区域性溶蚀孔洞。二叠系沉积前,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基本定型,此时磨溪-龙女寺地区位于古隆起轴部,而高石梯地势较低,位于古隆起南侧的斜坡区。上三叠统沉积前,磨溪-龙女寺地区成长为古油气圈闭,高石梯地区也逐渐进入隆起圈闭范围内。晚三叠世至今,受燕山、喜山构造旋回影响,威远构造急速隆升为构造最高位,与此同时,高磨构造内部发生分异,高石梯代替磨溪地区成为局部构造高位。将构造演化的时间点与油气成藏过程的时间点对应,显示构造演化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各个阶段:(1)古油藏阶段,晚三叠纪磨溪地区为局部构造高位,有利于油气的相对聚集,并且优质烃源岩沿拉张槽集中分布,为台缘带优势成藏保证了物质基础;(2)古气藏阶段,侏罗纪-白垩纪研究区整体构造面貌变化不大,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为气藏的早期成藏提供了保存条件;(3)古气藏调整阶段,喜山期以来威远地区快速隆升为古隆起构造的最高位,迫使天然气向威远气田聚集,造成高磨气藏部分散失,与此同时高石梯构造成长为局部构造高位,推动着气藏向高石梯地区调整聚集,最终造成高磨地区现今产能的差异。现今气藏差异性富集主要受到拉张槽与威远背斜构造二者联合控制:(1)拉张槽促使台缘带拥有更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一方面拉张槽集中产出优质烃源岩,源岩与台缘带侧向对接,保证了烃源条件;另一方面紧靠拉张槽的台缘带地势高而陡,促使台缘带发育丘藻复合体等有利岩相,受岩溶作用改造也更显著,保证了储集条件;(2)喜山期以来威远构造的快速隆升,导致高磨气藏向威远构造再分配,造成高磨古气藏高压的散失,还引起高磨地区内部发生分异,高石梯地区在此阶段最终演化为研究区的高部位,成为现今气藏的有利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