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有建筑由于其存量巨大、能耗浪费严重的特点,对其再利用已成为全球各界共同关注的主题。当前,我国既有建筑用能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且室内舒适性较差。建筑节能评价作为改进和提高我国建筑能效和室内舒适性的最重要和最有效措施,是当前既有建筑节能研究的重点。然而当前我国既有建筑节能评价研究尚未构建出普遍认可的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法,尚缺具有普遍认可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模型及方法,尚待有效解决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信息等问题。 本文针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践发展需要,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果综合评价的指标集构成和评价系统的不确性展开相关研究工作,旨在解决评价体系不完善及评价方法不科学的问题。 首先,在现有节能改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广泛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能耗特点,提出了基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供热系统总效率、能耗效果、经济环境和外墙外保温系统耐久性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节能改造室内舒适度、外墙外保温系统耐久性、环境效益经济外部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运用主观赋权法层次分析法(AHP)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权重进行赋权,并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MATLAB模拟实现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及其关联,为克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果综合评价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提供了一种全新工具。 最后,以包头某节能改造项目为例,通过理论计算、DeST软件模拟和实地数据测量获得该项目各指标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果综合评价标准,运用本文所构建的基于云模型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得出其综合评价等级为“良Ⅳ”,并将其结果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理论评价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云模型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综合评价模型的优越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构建的基于云模型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综合评价模型,丰富了我国节能评价指标源数据库,解决了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问题,为我国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的研究及相关标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