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方言中却广泛存在通过韵母变化来表示某种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学界一般称为“变韵”。目前发现的有“儿化韵”、“Z变韵”和“D变韵”等。汉语很多方言只存在一种变韵形式“儿化”,但是在河南、山西、山东和河北地区,存在多种变韵形式共存的现象。全面深入的探讨变韵的生成模式、制约因素对于更深刻地认识汉语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有关文献,综合分析汉语方言中的“儿化韵”、“Z变韵”和“D变韵”的语音格局,探讨汉语方言变韵的生成条件、规则、模式以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并进一步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文章的核心思路是:汉语方言变韵是多系统、多层次的现象,但每个层次都体现出共性。共性体现在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包括基本韵母对变韵韵母的制约,还包括变韵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共时层面,变韵是否变受到语音条件的制约,还受到句法条件的制约;变韵怎么变受到基本韵母的条件限制,还会受到其他变韵系统的影响;变韵音节的音节结构会有一些局部的、阶段性的调整,但整体上还是受到单字音节的制约。在历时层面,变韵系统的元音格局受到基本韵母元音格局的制约,趋向于同构;变韵系统之间还相互影响,在独立演变的同时出现协同演变的趋势。文章共分七章,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共时层面讨论变韵的条件、规则、功能和结构,第五章和第六章从历时层面分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分析目前变韵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接下来交待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最后介绍本文写作的理论依据、方法和所使用的材料来源。第二章分析变韵的语音条件和规则。基于“特征扩展”理论,本章着重分析了韵母[后]特征和儿化卷舌两种程度的关系,和韵尾[塞]特征在三种变韵中的表现。偃师方言当单字韵尾韵腹有[+后]特征时,儿化音节有中间音产生,且F3走势为水平下降型;当单字韵尾韵腹有[-后]特征时,儿化音节没有中间音产生,且F3走势为斜线下降型。北京儿化虽然没有中间音产生,但语图显示儿化音节的F3走势也有水平下降型和斜线下降型两种表现,并且分布条件与偃师儿化基本相同。因此认为韵尾和韵腹的前后特征决定卷舌特征左扩展的程度和速度,应该是汉语卷舌儿化的普遍特征,有无中间音只是显性与隐性的不同。在全面考察喉塞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在方言变韵中的多种表现后,依据现代音系学理论和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成果,把前鼻音处理为比后鼻音多一个[+塞]特征,把喉塞音处理为在[塞]特征取值两可,这样可以统一解释三种韵尾在三种变韵中的方言差异。第三章分析变韵的句法条件和功能。儿化韵、Z变韵和小地名D变韵等属于词汇层面,只受语音条件的制约。谓词D变韵属于句法层面,不仅受语音条件的制约,还要受句法语义条件的制约。本章主要以郾城方言为例,探讨句法语义层面谓词变韵的制约条件。郾城方言谓词变韵受到时态、句法条件和词汇意义的制约。在过去时中,只有在后接成份表示“量”意义时谓词才可以变韵;在现在时中,只有前接成份表示特定的处所时谓词才可以变韵;在将来时中,只有后接成份表示“矢量”意义时谓词才可以变韵。在此基础上,认为郾城方言谓词变韵的功能和可能的合音后缀为:在过去时表示事件实现,合音后缀是了1加了2;在现在时表示状态持续,合音后缀为着d;在将来时表示动作矢量,合音后缀为“在”或“到”。并结合以往文献,试图探讨汉语方言中谓词变韵总的形成机制和可能的演变趋势。第四章分析变韵的音节结构,认为变韵音节的音节结构虽然出现某些局部的、阶段性的调整,但从整体来看与单字音相同,仍然是C(G)VX结构。关于儿化主要讨论了有中间音出现的儿化音节的结构,认为此类现象并非复辅音,也不是双音节,仍然是一个单音节。关于Z变韵以淇县和封丘为例讨论了长音节的声学表现和演变方向。淇县长音节听感的实现主要是介音部分的延长。但长音节只是阶段性的,继续演变的方向是缩短音长,改变音色,最终演变为与单字音节混同。D变韵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是最无标记的C(G)VV结构。第五章提出变韵的另一种生成模式:参数调整。焦作地区儿化有两个特征“前圆”和“后不圆”,“儿”音形则是一个卷舌边音。“儿化”音的特征不能从“儿”音得到解释,但如果从儿化韵和Z变韵的关系着眼,则可以得到简明的解释。焦作地区Z变韵的统一特征是“后圆”,只调整“后”特征为“前”,就会得到“前圆”特征;只调整“圆”为“不圆”,就会得到“后不圆”特征。因此认为焦作地区“儿化”的两个特征不是通过合音形成的,而是参照Z变韵调整某个参数的取值而形成的。第六章探讨变韵与系统演变的关系。变韵一旦生成,就进入演变。多种变韵长期共存于同一个语言系统,彼此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章重点观察了韵尾具有[+后]特征的基本韵母儿化后韵类合并的情况,发现它们在独立演变的同时,出现了与Z变韵和D变韵的横向交叉,本文称为“协同演变”。为了更好地观察变韵间相互制约的表现,本章选取了儿化韵、Z变韵和D变韵高度简化的阶段,构拟了一个理想的大变韵系统,并观察这个理想变韵系统的主元音格局。这个理想变韵系统的元音格局呈现出作为整体受基本韵母元音格局制约的倾向。表现为尽可能多地使用特征,以保持距离,从而在元音格局上向基本韵母元音格局取得同构。变韵系统的协同演变和主元音的同构格局表现了语言演变过程中结构整合的作用。第七章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