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铁电极交流电凝聚技术处理含重金属电镀废水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重金属工业废水的防治和处理已受到了相关部门和环保机构的重视。排放的含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废水进入水体后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电凝聚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交流电凝聚(ACC)技术和电芬顿脉冲交流电凝聚(EF-PACC)耦合技术分别去除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Cu2+-有机物。研究了溶液p H值、电流密度、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重金属离子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效率的影响。借助响应面设计(RSM)对试验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找到最优的工艺条件,获得更高的去除效率。通过与直流电凝聚相比,采用交流电凝絮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浓差极化,提高电流效率,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实验中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散射能谱仪(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等表征了铁溶胶的形貌、成分、官能团和晶体结构。用紫外可见光谱(UV),电子自旋共振(ES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描述了电芬顿耦合脉冲交流电凝聚过程(EF-PACC)中有机物的降解过程。通过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了铁溶胶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吸附行为。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双铁电极正弦交流电凝聚(SACC)技术处理废水中的Cr(VI)。研究结果表明,在p H 5.6含33.1 mg·dm-3Cr(VI)的模拟废水溶液中,施加2.7 A·m-2的电流密度的50Hz正弦交流电,通电20.5 min,Cr(VI)的去除效率可达到99.73%。正弦交流电产生的凝聚物的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好。Cr(VI)与铁溶胶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电极上Cr(VI)能被还原为不溶性Cr(Ⅲ)的化合物沉积下来。Langmuir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更能准确描述铁溶胶对Cr(VI)的吸附行为。(2)在去除效率,电能消耗,电极消耗,污泥量和处理成本等方面对比了使用正弦交流电凝聚(SACC)和直流电凝聚(DCC)对印刷电路板(PCB)废水中Cu2+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即c0=41.99 mg·dm-3,p H=7.14,j=0.293 A·m-2,t=16.7min时,SACC和DCC对Cu2+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9.86%和98.21%,能量消耗(EEC)分别为2.76×10-2k Wh·m-3和4.42×10-2k Wh·m-3。中试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工艺在实际工业应用是可行的。正弦交流电凝聚去除Cu2+的机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铁电极上的电沉积,与OH-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和产生的铁溶胶对Cu2+凝聚吸附最后共沉淀。SACC和DCC对铜的吸附都遵循Langmuir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SACC产生的铁溶胶对Cu2+的最大饱和吸附量(qmax)要大于DCC的对Cu2+的最大饱和吸附量(qmax)。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是吸热和自发的。(3)采用电芬顿耦合脉冲交流电凝聚(EF-PACC)技术去除镀铜废水中的Cu2+-有机物。研究了各因素对Cu2+-有机物去除效率(Re)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操作参数。结果表明,在初始p H=2.5的最佳条件下,电流密度(j)=2 A·m-2,初始c(Cu2+)=50 mg·dm-3,c(COD)=500 mg·dm-3,c[H2O2]=10 cm~3·dm-3,频率(f)=1Hz,t=20min,Re(Cu2+)可达99.59%,Re(COD)为90.21%。与单个EF和PACC工艺相比,处理效果的顺序为EF-PACC>EF>PACC。EF-PACC技术在处理Cu2+-有机复合废水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EF-PACC耦合过程包括两个过程:电芬顿过程中产生的·OH降解有机化合物,电凝聚产生的Fe3+进一步形成具有吸附能力的纳米铁溶胶。这两种效应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Cu2+-有机物。(4)在实验室正弦交流电凝聚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工艺及机理上,通过优化并自制电凝聚主反应器,自主设计研发一套废水处理系统。在电流密度等特定实验条件下,影响Fe-SACC过程p H值变化的主要是电流效率φ和反应时间Δt。在最佳试验条件下:电流密度为1.3 A·m-2,初始p H=10,t=85 min,交流模式下的Re(Ni2+)、Re(Zn2+)和Re(Cu2+)比直流模式下稍高。与传统的直流模式相比,采用光伏供能正弦交流电凝聚(PE-SACC)实时控制策略,可使EEC降低37.1%,电极消耗降低62.2%,污泥产率降低66.6%。中试实验产生的凝聚物主要为α-Fe OOH,与实验室结果基本一致。电凝聚过程中产生的铁溶胶成功的吸附了Ni2+、Zn2+和Cu2+。中试实验处理含Ni2+、Zn2+、Cu2+废水的运行成本较直流电凝聚降低了64.86%。PE-SACC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工艺具有处理高效,效果稳定和成本更低等优点,为该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的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矿业回暖与“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国内的大型矿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大吨位矿用自卸车(Heavy Duty-Mining Dump Truck)的需求将迎来新一轮增长。面对这样广阔的潜在市场,要在逐渐集中化、稳定化的矿用自卸车行业竞争格局中取得突破,就必须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运行成本,其关键既在于提升产品使用可靠性,也在于着力解决产品现有问题的同时控制改进成本。这就要求在针对自卸车的优化设
贝叶斯不确定性量化在复杂系统的数学建模中具有重要应用,在反问题中大多数模型具有不确定性.经典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是研究贝叶斯反问题的基本方法,但该方法在高维空间中收敛慢,且样本具有相关性.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探索未知参数的后验分布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选择了对集合方法的贝叶斯不确定性量化展开研究,并对高维空间中的强非线性多孔介质模型的输入(参数,源,域几何和系统结构等)的后验估计方法进行了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非均相高级氧化技术因其操作简易、反应温和且矿化效率高等特点在去除水体中污染物、实现水资源回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经济高效的绿色催化剂的研制及其对高级氧化技术的促进作用成为该工艺发展的热点和难点。由有机固废制备的生物炭,因其优异的表面特性、孔隙结构和生物兼容性,而成为一种具有可持续效益的热门环境修复材料。其制备过程中产生
进入21世纪后,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水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光催化技术因处理能力强、绿色无二次污染以及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在水污染治理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可见光吸收、合适能带结构和非金属属性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光催化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剧烈的激子效应、严重的载流子复合过程以及较大的块状结构,初始g-C3N4的光催化活性较弱,这极大地限制
受自然界完美进化生物多孔材料结构启发,仿生闭孔泡沫铝实现了结构与功能的相统一,通常作为缓冲吸能元素应用于轨道列车和汽车的冲击能量耗散。闭孔泡沫铝可同时兼顾致密金属良好韧性和多孔材料轻质等优点,其宏观力学性能主要由基体材料参数和细观拓扑构型联合决定。泡沫铝及其复合结构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处于多轴复杂载荷状态、发生大的塑性变形甚至破坏行为。因而,研究泡沫铝的多轴本构模型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基体材料参
风电的开发利用是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其利用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我国北方风电主要采用集中式开发模式,最为典型的是“三北”风电基地。风电基地通过特高压外送通道向中、东部地区远距离送电,其消纳能力易受外送通道的约束。近年来,我国风电开发由大规模集中式向集中、分散式协调发展转变。分散式风电场是我国南部及中东部地区开发利用风电的主流方式,其多处于地形复杂、网架结构薄弱且水电丰富的地区,以山地风电
近几十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合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中。绝大多数的碳氢键活化反应是以贵金属作为催化剂,这就导致它们很难大规模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家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低毒、廉价的3d过渡金属。自从Matsunaga和Kanai课题组首次将Cp*Co(Ⅲ)类型的高价钴应用于碳氢活化领域以来,三价钴催化的碳氢键活化反应得到迅猛发展。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依赖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向创新模式的增长转型变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与十九大报告相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也需全面发展出新的优势。如何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利用科技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全过程,推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产业发展,是重要路
近二十年以来超冷费米气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磁阱蒸发冷却、玻色子协同冷却、全光俘获等各种技术使得人们可以获取纳开皮开量级的超冷原子和分子,打开了一扇通往费米气体微观量子世界的大门。磁场和光场可控的Feshbach共振可以精确的调控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分子凝聚、费米共振超流、模拟凝聚态物理。通过调控原子间的散射长度,已实现理论上三十年前预测的而没在实验上观察到的分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大量抗生素使用后被排放到水体中,诱导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进而危害水生生物,对水生环境和陆地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环境威胁。处理抗生素污染水体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常见的去除方法包括生物降解法、物理吸附法等。生物降解由于其较低的成本而被普遍采用,但是该方法处理周期特别长,适用于中性环境,对水质要求苛刻。物理吸附设计简单,对水质无要求,但需要对使用过的吸附剂做二次处理,也面临着抗生素后处理的问题,成本较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