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身心健康、降低人类生活质量的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随着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已被人们发现,并逐渐用来预防、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十余年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也为各种冠心病危险因素、预测因子的研究、验证提供了更直观、更确切的依据。凝血及血脂相关指标的检测应用于临床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血指标是监测凝血状态的常用指标,血脂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凝血指标中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临床上常用的监测血栓前状态的最佳指标,有研究推测观察血浆APTT、FIB的水平可能间接反映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状或粥样斑块状态,若此时及时干预并予以抗凝治疗可能会有效抑制凝血过程,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血脂异常是AS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已被众多的询证医学所印证,并已经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上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设想,之后人们对血脂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从总胆固醇到低密度胆固醇,从甘油三酯、高密度胆固醇到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比值,再到最近的载脂蛋白;近来,国内外大量针对载脂蛋白A1(apo Al)、载脂蛋白B(apo B)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发现,apoAl、apoB、apoA1/apoB比值在预测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以上常规脂质谱测定。载脂蛋白A1/B水平对冠心病的预测、评估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但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在临床工作中却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病理情况下,HDL、LDL含量可发生变化,而ApoAl/apoB却不受影响,因此ApoAl/apoB比可以代替HDL/LDL比值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而基础研究证实,凝血因子与载脂蛋白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凝血与血脂之间及二者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联合检测凝血、血脂是否可以更好预测冠心病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仍是冠心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不同分组的APTT、FIB浓度与ApoAl/apoB比值的差异,探讨联合检测APTT、FIB与ApoAl/apoB比值可否作为冠心病的有效预测手段。目的:探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载脂蛋白A1/B比值水平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评估联合检测凝血因子、载脂蛋白A1/B比值水平可否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判断冠心病病情的监测、预测指标。方法:本课题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9月-2013年2月住院病人161例。根据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结合部分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梗(AMI)组41例;再将UAP组和AMI组中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4例,双支病变组16例,三支病变组20例。各组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比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检测各组患者血清APTT、FIB及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各组病人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比例、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PTT在AMI组-SAP组、AMI组-对照组、UAP组-SAP组、UAP-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UAP组、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在AMI组-SAP组、AMI组-对照组、UAP组-SAP组、UAP-对照组、SAP组-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UAP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poA1/B比值在AMI组-SAP组、AMI组-对照组、UAP组-SAP组、UAP-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UAP组、SAP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各组病人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比例、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PTT在三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FIB在三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oA1/B比值在三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双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将APTT、FIB、apoA1/B比值与Gensini评分进行直线相关分析,APTT与Gensini分值呈负相关(r=0.114,p=0.017),apoA1/B比值与Gensini分值呈负相关(r=0.110,p=0.021),FIB随Gensini分值增高有升高趋势,但无明显线性关系;6)将所有受试者APTT、FIB、apoA1/B比值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发现APTT与FIB呈负性相关(r=0.189,p=0.000),APTT与apoA1/B比值呈正相关关系(r=0.228,p=0.000),FIB与apoA1/B比值呈负性相关关系(r=0.217,p=0.000)。结论:1、APTT可以作为冠心病病情的预测指标,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反应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程度;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但其对冠脉病变的评估作用低于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性的预测作用;apoA1/B比值可以用来预测冠心病风险,并且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2、纤维蛋白原与Gensini评分无明显线性关系。考虑原因有: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累及的支数及其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程度之间未必成平行关系,而纤维蛋白原更多的是在血管内皮等在受到急性损伤、应激状态下释放的凝血、炎性因子,所以其对冠心病急性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要高于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作用;②机体可在多种情况下尤其炎症、应激状态下产生大量纤维蛋白原,在纳入样本时未进行详细筛查,可能造成实验结果误差;③本研究纳入样本有限,可能存在抽样误差或其他偏倚。3、本实验发现APTT与纤维蛋白原呈负性相关,APTT与apoA1/B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纤维蛋白原与apoA1/B比值呈负性相关关系。但是仅仅通过一次横断面的研究,很难明确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尚待进一步基础实验研究最终明确凝-脂之间的共同机制。本实验存在的缺陷:1)此实验病例数量有限;2)未按年龄、性别、BMI、是否吸烟、饮食习惯及是否服用抗凝、调脂药物等情况详细分组;3)只是一次横断面的研究,很难确定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