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范畴。对时间概念的研究首先是对时间特性的探讨,在这个方面,哲学、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都通过人对时间的体验,把时间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使时间具有空间运动性和事件性。通过把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映射到时间范畴,时间就获得了方向性、不可逆性、持续性和可测量性等特征。本论文以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时间概念为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以及和隐喻-转喻的互动所建构的理论框架内,对时间的概念化机制及其语言表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时间的空间识解考察发现,认知语言学的时间认知模型与哲学和心理学的时间概念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奠定了认知语言学时间认知模型的理论基础。从哲学的时间概念视角出发,时间等同于存在,特别是人的存在,因此,人的身体结构可以自然解释时间运动的方向。时间认知模型的“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中的运动也是基于人的身体朝向和所处位置,与哲学关于时间运动的概念是一致的。认知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一样把时间认知过程看着是一个隐喻概念化过程,把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视为人对事物运动的理解,这样,时间概念依附在一个较之具体的概念上而抽象出概念特征,时间认知和时间表征都不是从时间本身出发,而是以其它相关概念为依托,特别是以运动、空间和事件为依托实现概念化,因此,时间可以“来临、飞逝、流走、加速、减缓”等。第二,中英文线性时间思维隐喻表征。我们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对中文方位词“前”、“后”、“上”、“下”和英文介词before (in front of), after (behind), up, down用于时间频率的对比,发现中英文线性时间思维表征有以下特征:(1)中英文都使用前后方向的水平词汇表征时间。由于英语中before和after与in front of和behind存在时间和空间使用的对应关系,因此,before和after几乎成为英语中专门描述水平时间的介词,用于表征时间的使用频繁,频率高达95.6%和88.4%,而in front of和behind主要用于描述空间。before和after的时间表征进一步证实了英语中水平时间思维的普遍性和主导性。中文的“前”、“后”为时间和空间共用词汇,但在CCL语料库中,它们的时间用法高出空间用法很多,分别为71%和67%,说明中文的水平时间思维也很普遍。(2)从语料库的语言实例看,“前”、“后”和before、after在表征水平时间方位时,往往不使用自我中心参照框架,更多使用时间或事件参照框架,因此,“前”、“后”和before、after表征的时间方位不一定指示未来和过去的方位,它们更多地表示时间和事件的先后顺序。(3)中英文垂直线性时间思维表征有较大差异。英文中描述空间方位的词汇up和down在语料库中主要为空间用法,时间用法极为罕见(BNC语料库中up和down的时间用法均为0.8%),证明英语中的线性时间思维更多为水平时间。尽管如此,语言表征中还是有垂直时间思维现象。垂直时间思维表征中,中英文中都表现为过去的时间在上面,木来的时间在下面。但涉及时间的运动时,中文时间运动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即中文的垂直时间构想方式是从过去向未来移动。在英文的垂直时间构想中,时间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即时间从过去走向未来,也从未来走向过去。移动的方向自下面而来时,时间从未来的时间移动到现在(例如:A new vers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 is coming up.);移动方向自上而下时,过去的时间自上面而来到现在(例如:The tradition has passed down to present from Victoria time.)。(4)中文的水平时间思维表征远远高于垂直时间思维表征。“上”、“下”在CCL语料库中的时间用法也占一定比例,分别是12%和9.3%,说明中文中垂直时间思维方式也大量使用,但水平时间思维更为普遍(71%和67%)。就时间的方向而言,中文的垂直时间可以指示时间的方位,也可以指示时间的顺序,过去为上,未来为下,早先的时间为上,晚些的时间为下。第三,时间表征中转喻现象的普遍性。对时间概念化的转喻实现方式的探讨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点。转喻是一个概念化过程(Radden&Kovecses,2006:336),从人类认知的转喻性特征看,时间认知也是一个概念化过程,转喻是时间概念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过与空间运动、事件和其他相关事物发生转喻联系实现自身的概念化。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时间转喻主要包括六种类型:(1)时间与事件转喻。首先,时间与事件之间有内在转喻联系,事件的发生、存在都离不开时间,时间也依托事件存在。转喻基于范畴内部概念实体的邻接性,人们在对各种事件的体验认知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概念框架。框架内的成分也有一种邻接性特征,这种邻接关系往往会促进转喻的发生(Kovecses,2005)。人类在认知事件因素过程中产生的转喻思维使时间和事件产生概念性联系,两个实体融为同一图式,时间和事件二者相互指代,时间与事件的转喻实现了时间的概念化。其次,时间与事件之间的转喻也是参照点转喻,时间和事件在我们的认知中形成转喻联系后,语言表征时往往凸显其中一个而隐去另外一个。与其他类型的参照点转喻一样,说话人或听话人可以激活时间作为一个参照点,为事件提供一个心理通道,或者激活事件作为参照点,为时间提供一个心理通道,形成时间与事件相关的整体图式。(2)时间与空间转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空间距离转喻时距。时间借助空间实现概念化后,有了空间时间的概念,空间中的距离可以量化,事件发生在某个空间中,总有一个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虽然不能用测量空间距离的单位量化,但可以用描述空间距离的词汇描述时间,如在“两次地震发生的时间相距不远”中,“相距不远”是一个空间距离叙述用于时间叙述。二是用时距转喻空间距离。时间与人类的日常活动联系更为紧密,人们更容易意识到时间的存在,在潜意识中遵循认知从简原则,在空间距离表达更复杂时转而用时间量化,例如,我们很容易记住“重庆到成都有3小时车程”,但很少有人记住两地之间的里程是多少。(3)活动时间与活动内容之间的转喻。空间时间把时间概念化为一个可以容纳人和事物的容器,活动既占据空间也占据时间,因此,一个时间量也包含了这段时间中活动的内容,例如“晨读了30分钟”中的“30分钟”像个包容性器皿容纳了读书活动。(4)时间特征与时间概念转喻。一段时间或一个时节具有标记性特征,如春天温暖湿润,秋季草木枯黄、天高云淡,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等,这些特征常用来转喻具有这些特征的某个时间(范畴或概念)。(5)部分时间与整体时间转喻。一个整体时间由不同的时间阶段组成,因此,整体时间中的部分如一年包含四季、月、天、小时等,常用来转喻某个整体时间。(6)实物与时间概念转喻。人类使用的计时仪器是以实物表征时间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时间转喻思维的体现。在一定的语境中,计时用的实物在交际双方的共同认知框架内转喻时间概念,或时间概念转喻实物。第四,时间概念化中存在隐喻转喻互动。时间概念化中的隐喻和转喻表征并不都有明显的分界线,它们之间的范畴分界与其他自然范畴一样存在成员归属的等级性和范畴边界模糊性,因此,隐喻和转喻有时形成一个连续体对时间进行概念化。包括三种情况:(1)转喻语义和隐喻语义连续发生。一个具体的时间词语首先引发转喻,继而产生隐喻联想,使语义先后延伸。(2)隐喻和转喻语义同时发生。隐喻转喻连续体中二者语义同时发生,隐喻转喻各自的路径同时指向一个时间词汇,产生复合语义。(3)隐喻和转喻语义交替发生。语义的交替产生源于时间识解的概念化方式,当识解一个时间词汇或短语时需要使用隐喻和转喻,但两种认知手段是先后使用的,可以先隐喻再转喻,也可以先转喻再隐喻,这种识解方式产生语义的交替。总之,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力求在方法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既借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心理学对中英文时间隐喻思维表征的实验和语言观察研究,也尝试去发现时间认知研究中被忽略的方面,如中英文时间隐喻表征的语料库研究、时间概念化的转喻研究、隐转喻(metaphtonymy)认知现象等。在丰富时间概念化表征研究、弥补时间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不足方面取得了有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