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猪嗜血杆菌在我国广泛流行并致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之一。本研究在河南及其周边省份猪群开展大规模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病原流行病学、培养特性、毒力特性以及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表达等进行了研究。
1.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
通过对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2016.03~2017.12),并对前期实验室分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3.01~2016.02),2013 年~2017 年从河南及其周边省份的2445个病例样本中共分离出531株副猪嗜血杆菌,总分离率为21.70%。对217 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最为流行的血清型为 4 型(62 株,28.57%),其次是5型(38株,17.51%)、12型(26株,11.98%)、13型(18株,8.29%)、7型(16株,7.37%)和14型(12株,5.53%),以及少量1、2、3、8、10、11和15型,未鉴定出6和9型,未能定型的有24株(11.06%)。与前期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来在河南及周边省份猪群中,4型仍是最流行的血清型,但5型明显下降,7和12型明显上升。
2. 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流行病学分析
2013年~2017年,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年份的分离率介于18.12%~30.31%之间;不同月份的分离率介于15.64%~29.66%之间,其中夏季的分离率最低,冬季最高,表明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组织的分离结果显示,肺脏的分离率最高,为21.51%(526/2445);其次是心血18.75%(439/2341)和脑18.21%(57/313),其他组织的分离率均在10%以下。副猪嗜血杆菌最常见的共感染菌是链球菌40.76%(128/314),其次是大肠埃希菌30.89%(97/314)和多杀性巴氏杆菌13.69%(43/314),表明该菌与其它病原菌的共感染情况非常严重。
3. 副猪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和小鼠毒力试验
对 93 株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活菌峰值超过 1.0×109 CFU/mL的4型菌株比例为10/23,5型为17/24、12型为15/23、13型为15/18。对128株副猪嗜血杆菌的进行了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4型、4型、13型和1型菌株毒力普遍较强:31株4型菌株的LD50介于5.00×107~7.00×108 CFU,20株13型介于3.40×107~8.45×108 CFU(另1株13型的LD50为4.00×109 CFU)。其次是7型和12型:7株7型的LD50介于4.80×107~1.93×109 CFU;28株12型的LD50介于4.81×107~5.06×109 CFU(另1株12型的LD50低于3.00×106 CFU);另外, 35株5型的LD50介于4.60×107~9.10×109 CFU(另2株的LD50较高为1.99×1010CFU,1.71×1010 CFU)。这些试验为进一步进行疫苗候选菌株的筛选提供了参考数据。
4.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抗原基因的重组表达
对副猪嗜血杆菌8种保护性抗原基因(ompD15、Hps-06257、PalA、ompP2、gapA、oapA、groEL和hxuB)在47株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种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中广泛分布,基因比对结果显示每种基因在不同血清型中保守性较高,同源性98%以上。我们对其中4种抗原D15、HPS-06257、palA、ompP2进行了重组表达,最终rD15、rHPS-06257和rpalA在BL21中获得成功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rD15和rHPS-06257均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分别占其菌体蛋白总量的45.13%和44.84%;rpalA表达量相对较低,以包涵体和可溶性形式同时存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3种重组蛋白均可与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免疫猪的血清反应,说明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副猪嗜血杆菌病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
1.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
通过对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2016.03~2017.12),并对前期实验室分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3.01~2016.02),2013 年~2017 年从河南及其周边省份的2445个病例样本中共分离出531株副猪嗜血杆菌,总分离率为21.70%。对217 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最为流行的血清型为 4 型(62 株,28.57%),其次是5型(38株,17.51%)、12型(26株,11.98%)、13型(18株,8.29%)、7型(16株,7.37%)和14型(12株,5.53%),以及少量1、2、3、8、10、11和15型,未鉴定出6和9型,未能定型的有24株(11.06%)。与前期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来在河南及周边省份猪群中,4型仍是最流行的血清型,但5型明显下降,7和12型明显上升。
2. 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流行病学分析
2013年~2017年,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年份的分离率介于18.12%~30.31%之间;不同月份的分离率介于15.64%~29.66%之间,其中夏季的分离率最低,冬季最高,表明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组织的分离结果显示,肺脏的分离率最高,为21.51%(526/2445);其次是心血18.75%(439/2341)和脑18.21%(57/313),其他组织的分离率均在10%以下。副猪嗜血杆菌最常见的共感染菌是链球菌40.76%(128/314),其次是大肠埃希菌30.89%(97/314)和多杀性巴氏杆菌13.69%(43/314),表明该菌与其它病原菌的共感染情况非常严重。
3. 副猪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和小鼠毒力试验
对 93 株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活菌峰值超过 1.0×109 CFU/mL的4型菌株比例为10/23,5型为17/24、12型为15/23、13型为15/18。对128株副猪嗜血杆菌的进行了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4型、4型、13型和1型菌株毒力普遍较强:31株4型菌株的LD50介于5.00×107~7.00×108 CFU,20株13型介于3.40×107~8.45×108 CFU(另1株13型的LD50为4.00×109 CFU)。其次是7型和12型:7株7型的LD50介于4.80×107~1.93×109 CFU;28株12型的LD50介于4.81×107~5.06×109 CFU(另1株12型的LD50低于3.00×106 CFU);另外, 35株5型的LD50介于4.60×107~9.10×109 CFU(另2株的LD50较高为1.99×1010CFU,1.71×1010 CFU)。这些试验为进一步进行疫苗候选菌株的筛选提供了参考数据。
4.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抗原基因的重组表达
对副猪嗜血杆菌8种保护性抗原基因(ompD15、Hps-06257、PalA、ompP2、gapA、oapA、groEL和hxuB)在47株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种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不同血清型中广泛分布,基因比对结果显示每种基因在不同血清型中保守性较高,同源性98%以上。我们对其中4种抗原D15、HPS-06257、palA、ompP2进行了重组表达,最终rD15、rHPS-06257和rpalA在BL21中获得成功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rD15和rHPS-06257均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分别占其菌体蛋白总量的45.13%和44.84%;rpalA表达量相对较低,以包涵体和可溶性形式同时存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3种重组蛋白均可与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免疫猪的血清反应,说明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副猪嗜血杆菌病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