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世界玉文化的发展历程,只有中国的玉文化延绵八千余年,至今长盛不衰。因此,玉文化常被视为中西方文明的分水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由于中国玉文化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玉器作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而被国内外各界广为收藏。但是作沁色仿古玉与天然沁色古玉价值相差很大,因此区别玉器的自然沁色和人工沁色对古玉鉴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对古玉沁色机理的研究还有利于提高古玉鉴定的技术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依然比较薄弱。本文对庄桥坟遗址出土的361件玉器进行了肉眼及放大观察,并对少数样品进行了红外吸收光谱反射和压片(IR)、激光拉曼光谱(Raman)、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试,从玉器玉质的鉴定、玉料产地信息、古玉器次生变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经过红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的测试,六件较新鲜样品为透闪石;四件鸡骨白样品为蛇纹石。受沁风化后,古玉的透明度、光泽度、硬度均有降低,但是古玉的材质没有发生变化。2)通过地质产状类型法计算,六件透闪石样品均是镁质大理岩型的透闪石玉。3)将稀土元素含量配分型式应用于透闪石产地研究中:经过测试的透闪石样品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型式大致趋于一致,其中大都出现了Eu的负异常。表明这四件样品基本成因相同、产状相似。将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透闪石产地研究中:透闪石A07、A08、F06、M11的聚类结果表明,M11与其它三者距离较远,样品距离的远近关系反映着其来源玉矿关系的密切程度。测试结果与它们的光学特征和力学特征相符合。4)经ICP-MS测试,透闪石样品中侵蚀较严重部位的化学元素均出现分段现象,表明其表皮和内部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性,同时该现象也表现在稀土元素含量上。根据A07-1前,F06-2前,M11-1前这三个部分的REE可以说明:样品受侵蚀后,其表层稀土元素的含量均有增加,并表现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型。推测是由于侵蚀后,样品表层的吸附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吸附粘土、有机质或沉积物,使其表面富轻稀土元素。5)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玉器受沁程度大部分属于轻微到透彻。透闪石和蛇纹石的侵蚀形态有侵蚀洞(蚂蚁洞)、侵蚀坑、侵蚀斑、侵蚀沟、侵蚀脉(网状和漩涡状)和侵蚀面等。另外不同材质的侵蚀形态不一,玛瑙为斑点状侵蚀,萤石为层状侵蚀,绿色石英岩为网脉状侵蚀等,但是这些玉质侵蚀程度都较轻微。6)鸡骨白的形成经历了白色网脉的形成到侵蚀透彻的过程。侵蚀初期主要是抛光纹对侵脉形态起主要影响作用,而后期主要是晶体颗粒对侵脉形态起主要影响作用。古玉的自身结构影响其侵蚀纹的形态,而古玉埋葬环境影响其侵蚀程度。同一件玉器上会出现侵蚀程度和侵蚀形态不一致的现象,证明了鸡骨白的形成原因不可能单单只是古人的处理。7)侵蚀过程中透闪石和蛇纹石的主量化学成分均有流失,且外部的侵蚀程度和杂质成分要高于内部。侵蚀后,古玉其它元素的含量也有少许变化,Na和K元素只在表面含量偏高,没有侵蚀到内部,表明这两种元素是以吸附形式侵蚀进入古玉;在扫描电镜下发现了在古玉的内部有管状粘土矿物和不规则片状高岭石,证明Al元素以晶格占位的形式,已经侵蚀到古玉的较深部位。8)通过观察和分析,印证了前人的观点,即透闪石和蛇纹石受沁风化过程应包括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两个方面,样品C11中出现的特殊黄色圈层结构,应为后期渗透胶结过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