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肠道营养与肠外营养相结合的新生儿喂养效果,评价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对营养的影响,计算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析发生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1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381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按黄瑛诊断标准即频繁呕吐≥3次/d,奶量不增或减少>3d,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分为喂养不耐受组(feeding intolerance, FI组)和非喂养不耐受组(non-FI组)。喂养不耐受组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剂量3-5 mg/kg.次,1-2次/日,连用5-7天,部分病例疗程>7天。记录每日奶量、热卡、体重增长情况,比较喂养不耐受组与非喂养不耐受组的喂养效果,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计算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结果 (1)足月儿、出生体重( birth weight, BW)>2500g早产儿、2001-2500g早产儿、≤2000 g早产儿喂养不耐的发生率分别为9.7%、25%、50%、73.7%,有明显差别(χ2=92.205,p<0.01);(2)足月儿及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组热卡达80Kcal/kg.d(334.4KJ/kg.d)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明显晚于非喂养不耐受组,两组在胎龄、出生体重、热卡达40Kcal/kg.d(167.2KJ/kg.d)、经胃肠摄取热卡达80Kcal/kg.d(334.4KJ/kg.d)及达全肠道喂养日龄无明显差别;(3)低体重(p<0.01)、宫内窘迫(p<0.05)、胃出血(p<0.01)是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4)喂养不耐受患儿有胃出血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比无胃出血组明显延长(17.63±7.97 与 12.29±5.34天,t= -2.121,p<0.05);两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无明显差别(10.75±5.04 与8.4±3.42天,t= -1.729,p>0.05)。结论:足月儿、出生体重>2500g早产儿、2001-2500g早产儿、≤2000 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组的发生率分别为9.7%、25%、50%、73.7%。用热卡值达80Kcal/kg.d(334.4KJ/kg.d)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来评价喂养不耐受的营养指标有临床意义。低体重、胎儿宫内窘迫、胃出血是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肠外营养与正确的喂养方案相结合,可提供满足生长所需的热卡,最终过渡到肠道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