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最早的自由贸易区可以追溯至1547年的欧洲,之后随着地域范围上的不断拓展,在美洲和亚洲地区也相继涌现不少自贸区,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自贸区才真正步入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自贸区在功能上得到拓展,在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涌现了出口加工型、转口贸易型等功能各异的自由贸易区,对周边地区和世界贸易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国的自贸区在这种影响下应运而生。1990年中央宣布浦东开发开放,同年规划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这也成为上海自贸区的雏形。2013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央“可推广,可复制”的要求,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发展目标是政府监管模式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和法制环境建设。经过近两年时间,上海自贸区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一些不足,在刚结束的两会上,国家和地方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以期为中国其他自贸区提供指导。在自贸区建设方面,自由港新加坡作为一个以政府干预为特点的经济体,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新加坡港的发展路径,发掘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后本文以上海自贸区为例,将新加坡港和上海自贸区进行比较研究,尤其关注其产业调整和发展,检视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状况,发掘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自贸区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形成分析框架,为上海自贸区未来建设提出政策建议,也为中国其他在建和未来待建的自由贸易区提供建议。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和政策分析的方法,先分析新加坡港的发展路径,并将其分成5个阶段,他们分别是:转口贸易阶段(1819至今)、进口替代阶段(1956-1966)、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进程(1966-1972)、产业升级阶段(1972-1989)以及产业转型和经济多元化阶段(1989至今)。在分析中发现,政策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为连接这些不同发展阶段的就是新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在此基础上,本文又着眼于正在建设中的上海自贸区。本文对上海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尤其关注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外高桥保税区(上海自贸区前身)建立之后的产业发展,通过比较分析新加坡港和上海自贸区(港)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其背后推行的政策,总结出以政策促发展的自贸区发展模式,即:政策引导型功能定位、外资促进型产业构造和区域辐射型产业调整。新加坡港和上海自贸区(港)的比较暴露出上海自贸区的不足,于是本文借新加坡的经验对上海自贸区和中国其他在建和未来待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政策建议,认为创新管理模式和加强辐射功能是首要任务。最后本文指出自贸区发展在现实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呼吁更多的行业专家、政策制定者和从业人员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为中国在建和将建的自贸区建设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