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ly Bronchopulmonary Carcinoma),简称肺癌(LungCancer),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是近年来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肺癌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等方法,对于多数肺癌患者尤其是早期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肺癌外科一直以肺叶切除术为其标准术式,与此同时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方式等问题也相应地备受关注。目前,多数临床工作者比较认同患者年龄、吸烟史、是否合并重要脏器基础疾病、第一秒用力呼气、手术方式等因素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但上述因素是否存在不同的危险度、术前对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进行有效预测等仍有待探讨。其次,淋巴转移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途径和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已形成共识,单纯的肺叶切除远达不到根治的要求,对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和方式目前国内外尚有一定争议。第三,近年提出的减瘤手术(Cytoreductive Surgery)的概念主要针对局部晚期、或已有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人群,该外科干预措施目前较具争议。本研究主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的临床回顾性观察,希望提高肺癌患者手术安全性和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推动肺癌外科的发展。 [目的]回顾近6年中山一院胸(心)外科收治肺癌的临床经验,着重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并研究其对肺癌手术安全性的预测价值,指导围术期的处理。同时,分析术前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性、对比观察两种淋巴结清扫方式(采样术与系统采样术),以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方式。通过对有限病例数的减瘤手术病人的术后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分析,初步探讨减瘤手术在中晚期肺癌治疗方面的实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06年5月期间中山一院胸(心)外科收治的513例肺癌病例,就其临床治疗特点和经验,着重分析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术前胸部螺旋CT检查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清扫间的关系,以及比较接受减瘤手术病人与剖胸探查肺肿物活检病人术后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的差异。所有资料以SPSS 11.5及SAS 8.1统计软件包处理,统计分析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方差分析,两组独立样本率的卡方检验;对可能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术前CT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采用一致性检验,得Kappa值。统计学差异p<0.05。Kappa值<0.4显示一致性较差,0.4~0.75显示一致性一般,>0.75显示一致性较好。
[结果]
全组病例共513例,男347例,女166例,男女之比约2:1:平均年龄为58.9±10.5岁(26岁~82岁),年龄分布如下:50岁以下153例(29.8﹪),51~60岁141例(27.5﹪),61~70岁175例(34.1﹪),大于70岁44例(8.6﹪)。吸烟人数为268例(52.2﹪),其中吸烟指数大于400年支为209例(40.7﹪)。肿瘤位于右上肺叶为154例(30.0﹪),右中肺叶为48例(9.4﹪),右下肺叶为94例(18.3﹪),左上肿叶为134例(26.5﹪),左下肺叶为83例(16.2﹪)。病理大体分型中,中央型为106例(20.7﹪),周围型为407例(79.3﹪);组织学分型:鳞癌131例(25.5﹪),腺癌315例(61.4﹪),大细胞癌29例(5.7﹪),小细胞癌18例(3.5﹪),其他类型20例(3.9﹪)。肿瘤TNM分期中Ia期86例(16.8﹪),Ib期134例(26.1﹪),Ⅱa期11例(2.1﹪),Ⅱb期89例(17.3﹪),Ⅲa期82例(16.0﹪),Ⅲb期54例(10.5﹪),Ⅳ期57例(11.1﹪)。手术病例452例,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359例(79.4﹪),肺楔形切除39例(8.6﹪),剖胸探查29例(6.4﹪),一侧全肺切除25例(5.5﹪)。其中,接受减瘤手术者12例。手术切除率为82.5﹪,手术死亡率为0.7﹪,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呼吸功能衰竭、心律失常、支气管胸膜瘘、心功能衰竭等,发生率约为8.8﹪。
将本组患者按诊治时间分为A(2000年6月~2003年5月)和B(2003年6月~2006年5月)两组进行比较:近3年老年肺癌患者(≥65岁)所占比例明显增多,有统计学差异(X<2>=4.174,p<0.05)。近3年Ⅰa、Ⅰb肺癌病例较前3年有增多趋势,具统计学差异(X<2>=12.497,p<0.05)。近3年合并重要器官脏器基础疾病的肺癌病例明显增多,具统计学差异(X<2>=7.510,p<0.05)。
手术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尤其≥70岁(p<0.05)、吸烟(p<0.05)、合并重要器官脏器基础疾病(p<0.05)、手术方式(p<0.05)及第一秒用力呼气百分数FEV1(﹪)(p<0.05)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可得预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概率的方程。术前胸部螺旋CT检查判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较差(Kappa值=0.330);肺癌淋巴转移具有多区域及跳跃转移的特点,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术较单纯采样术在转移的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发现问题上更有帮助(X<2>=9.933,p<0.05)。此外,本组病例中剖胸探查29例,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32.7±5.9,中位生存时间15.0个月,接受减瘤手术12例,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42.3±6.4,较前者提高(p<0.05),中位生存时间15.9个月,与剖胸探查患者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
一.老年肺癌、早期肺癌及病情复杂(合并重要器官脏器基础疾病)的肺癌患者近年有增加的趋势。
二.患者年龄、吸烟指数、合并重要脏器基础疾病、手术方式及FEV1(﹪)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术前可通过预测方程初步评估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供临床参考指导围术期处理,提高手术安全性。
三.单纯的胸部螺旋CT检查在术前评估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尚不能令人满意,可考虑应用其他诊断技术如PET、超声内镜下细针抽吸术(EUS-FNA)、纵隔镜等,以提高准确率。
四.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多区域、跳跃转移的特点;系统采样术较单纯采样术更有助于发现阳性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能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术后分期,为选择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依据,也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五.减瘤手术对于部分无法根治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能不同程度地改善生存质量,但这仅为减瘤手术治疗肺癌的初步观察,且对其是否可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