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近年来元上都、元中都遗址的考古调查报告为基础和依据,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元上都、元中都的初步复原研究入手,通过对蒙元时期陆续修建的四座都城进行排比、综合,重点探讨了如下问题:(一)元代都城规划的特点,(二)元代都城制度的成因,(三)元代都城在中国古都规划史上的地位。本文认为,有元一代以少数民族立国,疆域辽阔,“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其制度虽不免失之“粗疏简漏,朴野放任”,然而其都城建设在延续唐宋以来规划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对以营国制度为主导的汉地传统亦是吸收与创新并举,尤其在设计方法、市坊规划及京畿区域规划等方面均有许多贡献。元代的都城规划结构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所奠定的华夏城市规划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方形归整、宫城居中、前朝后寝、轴线贯通、主从分明等布局反映出业已形制化的语言模式。其中虽有与蒙古旧俗相妥协与融合之处,却仍然未脱汉地经典的框架。通过对元代四都的平面及数字分析得知,在规划设计方法上,元代都城确有其整齐的模数关系。“九五之尊”、“中五”为大等数理哲学所代表的礼制含义以及无一例外的中轴线和“中心点”的设置所体现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和”、“尚中正”思想,使得元代都城呈现出整体同构、差序格局而又礼乐和谐的象征主义美学特征。元代都城延续了由北宋东京开始的市坊制度变革,遵循新的“市”、“坊”有机结合规划体制,并适当吸收营国制度市里规划传统优点,积极合理的发展了革新与传统的辩证关系,对后期明北京等城市的格局奠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京畿区域规划方面,元代中书省直接所统之“腹里”,既是全国政治重心所在之大行政区,又是北方最大的经济分区。原以畜牧经济为主的广大草原经济圈便依此与发达的中原经济联系起来,从而推动主体经济带逐渐向纵深发展。从哈剌和林到元大都,从自由的草原都城到整饬的汉地楷模,元代都城规划思想逐步发展成熟。中原固有的传统设计方法与规划制度一方面与蒙古族固有的习俗相互消融、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亦注意调整自身不合时宜之处,最终奉献出一代规划经典之作,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产生了深远而有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