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目前化疗已成为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5-氟尿嘧啶(5-FU)是治疗胃癌主要化疗药物之一,不管单药方案还是联合方案都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但由于5-FU存在半衰期短、口服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大、毒副作用大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植入用氟尿嘧啶缓释剂在局部能形成较高药物浓度的缓慢释放,持续时间长,且其外周血药浓度低,毒副作用明显降低,能有效的杀死的肿瘤细胞,降低肿瘤的复发及远处转移。但氟尿嘧啶植入剂和普通氟尿嘧啶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报道尚不常见。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在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干预下的人胃癌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中凋亡率及P-gp、MRP-1、Fas的表达,以探讨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治疗裸鼠原位移植瘤作用机制。 方法: 1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取生长状态良好的SCG7901细胞于裸鼠背部皮下接种。取传代6次后的人胃癌实体瘤组织块,原位移植至裸鼠的胃壁内,从而建立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模型。 2对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进行干预治疗。人胃癌原位移植造模成功后,对其进行药物干预治疗: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5-FU组:给予5-FU腹腔内注射;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在再次打开腹腔,在瘤体旁或瘤体内放入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精心饲养,仔细观察裸鼠的行为学变化。 3对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各种指标的检测。干预治疗三周后处死各组裸鼠,并测量肿瘤瘤重,并计算抑瘤率,采用细胞流式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采用RT-PCR检测P-gp、MRP-1、Fas的表达情况。 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人胃癌细胞原位移植裸鼠的建立。采用了改良的医用胶粘贴法建立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共40只裸鼠,40只均成瘤,成瘤率100%,其中33只裸鼠,原位移植6周后肿瘤大小在1cm左右,另7只瘤体在0.4cm-0.8cm。 2各组瘤体重量及抑瘤率。各组瘤体重量:对照组为(2.25±0.21)g,5-FU组为(1.90±0.55)g,植入用氟尿嘧啶组为(1.25±0.15)g;5-FU组及植入用氟尿嘧啶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5.56%、44.45%;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较其它两组均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3各组的细胞流式测得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凋亡率(11.15±1.2)%,5-FU组的凋亡率(22.95±1.5)%,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凋亡率为(36.05±1.7)%,与对照组相比,5-FU、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均可以明显促进细胞的凋亡,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5-FU组,具有显著地差别(P<0.01)。 4采用RT-PCR检测多药耐药因子(P-gp、MRP-1)、凋亡相关因子(Fas)在各组中表达情况。 4.1各组中MDR1(P-g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的MDR-1(P-gp)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0.91±0.07);5-FU组、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31±0.80,2.83±0.44)(P<0.01);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低于5-Fu组的水平(P<0.01)。 4.2各组中MRP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的MRP1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1.01±0.09);5-FU组、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07±0.41,3.04±0.39)(P<0.01);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低于5-Fu组的水平(P<0.01)。 4.3各组中Fas mRNA的表达情况。显示,对照组的Fas 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1.23±0.15);5-FU组、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28±0.16,3.51±0.64)(P<0.01);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高于5-FU组的水平(P<0.01)。 结论: 1采用改良的医用胶粘贴法建立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克服了传统的医用胶粘贴法的缺点,操作上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对比性,移植成功率较高,更接近真实病理状态。 2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明显优于5-FU。作用机制是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引起的胃癌多药耐药性较弱,能有效的杀灭胃癌细胞;并且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更能促进Fas基因表达上调,使胃癌肿瘤凋亡增加,从而明显抑制肿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