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对人胃癌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影响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_l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目前化疗已成为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5-氟尿嘧啶(5-FU)是治疗胃癌主要化疗药物之一,不管单药方案还是联合方案都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但由于5-FU存在半衰期短、口服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大、毒副作用大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植入用氟尿嘧啶缓释剂在局部能形成较高药物浓度的缓慢释放,持续时间长,且其外周血药浓度低,毒副作用明显降低,能有效的杀死的肿瘤细胞,降低肿瘤的复发及远处转移。但氟尿嘧啶植入剂和普通氟尿嘧啶的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差异报道尚不常见。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在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干预下的人胃癌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中凋亡率及P-gp、MRP-1、Fas的表达,以探讨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治疗裸鼠原位移植瘤作用机制。  方法:  1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取生长状态良好的SCG7901细胞于裸鼠背部皮下接种。取传代6次后的人胃癌实体瘤组织块,原位移植至裸鼠的胃壁内,从而建立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模型。  2对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进行干预治疗。人胃癌原位移植造模成功后,对其进行药物干预治疗: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5-FU组:给予5-FU腹腔内注射;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在再次打开腹腔,在瘤体旁或瘤体内放入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精心饲养,仔细观察裸鼠的行为学变化。  3对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各种指标的检测。干预治疗三周后处死各组裸鼠,并测量肿瘤瘤重,并计算抑瘤率,采用细胞流式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采用RT-PCR检测P-gp、MRP-1、Fas的表达情况。  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人胃癌细胞原位移植裸鼠的建立。采用了改良的医用胶粘贴法建立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共40只裸鼠,40只均成瘤,成瘤率100%,其中33只裸鼠,原位移植6周后肿瘤大小在1cm左右,另7只瘤体在0.4cm-0.8cm。  2各组瘤体重量及抑瘤率。各组瘤体重量:对照组为(2.25±0.21)g,5-FU组为(1.90±0.55)g,植入用氟尿嘧啶组为(1.25±0.15)g;5-FU组及植入用氟尿嘧啶组的抑瘤率分别为15.56%、44.45%;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较其它两组均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  3各组的细胞流式测得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对照组的凋亡率(11.15±1.2)%,5-FU组的凋亡率(22.95±1.5)%,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凋亡率为(36.05±1.7)%,与对照组相比,5-FU、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均可以明显促进细胞的凋亡,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及5-FU组,具有显著地差别(P<0.01)。  4采用RT-PCR检测多药耐药因子(P-gp、MRP-1)、凋亡相关因子(Fas)在各组中表达情况。  4.1各组中MDR1(P-g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的MDR-1(P-gp)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0.91±0.07);5-FU组、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31±0.80,2.83±0.44)(P<0.01);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低于5-Fu组的水平(P<0.01)。  4.2各组中MRP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的MRP1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1.01±0.09);5-FU组、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07±0.41,3.04±0.39)(P<0.01);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低于5-Fu组的水平(P<0.01)。  4.3各组中Fas mRNA的表达情况。显示,对照组的Fas mRNA的表达水平最低(1.23±0.15);5-FU组、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28±0.16,3.51±0.64)(P<0.01);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组的表达水平高于5-FU组的水平(P<0.01)。  结论:  1采用改良的医用胶粘贴法建立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克服了传统的医用胶粘贴法的缺点,操作上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对比性,移植成功率较高,更接近真实病理状态。  2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明显优于5-FU。作用机制是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引起的胃癌多药耐药性较弱,能有效的杀灭胃癌细胞;并且植入用缓释氟尿嘧啶更能促进Fas基因表达上调,使胃癌肿瘤凋亡增加,从而明显抑制肿瘤生长。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希望是一种要求满足良好需要的欲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击败绝望和消沉的有力武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的功利化发展,教育过程中遭遇学业失败、出现心理亚健康的“问题学生”日渐增加。希望教育不仅可以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的动力,而且也可以为他们指明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创造未来的生命体。”采用一种开放、激励式的教育模式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研究的现实意义    价值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尤其处在现今价值观混淆、缺乏明确的信念来引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混沌时代,如何把握自己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就成为极为重要的课题。“价值问题,简单说就是一切事物(包括世界万物、人和社会、人的思想和活动等在内)对于人的意义(好坏、善恶、美丑、利弊、祸福等)问题,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的行为选择等问题。”与此同时,人运用价值判断的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由此,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认为德育应帮助学生在活动和生活目的上获得统一,从而帮助他们成长。德育教育就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而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柏拉图曾经说:“一个人除非经过多年的实行,养成习惯,还要经过多年的训练,否则决不会懂得善的真意。”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也指出:“灌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
自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等文件出台以后,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日益增多,渐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运动”之势。在这其中,关于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问题似成“共识”。但对这种“双重身份”是权宜之计还是应该如此,据笔者所见的文献,还没有充分的研究探讨。故笔者尝试从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辅导员的身份定位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种“不上不下”“不死不活”“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取得显著效果。班级作为学校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借助班级载体来开展工作。如何挖掘和利用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情感交流和共鸣并进行自我反思,是本文讨论的焦点所在。笔
一    众所周知,二战以来心理学研究的重心因时代背景的原因而集中指向于治疗和修复人的心理损伤、弱点和缺陷,以及评估和治疗因个体因痛苦、心理失调和环境压力而产生的负性情感,如离婚、丧亲、性侵害等。这成为了当时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这种并非有意而为之的研究取向在客观上形成了心理学研究的负性偏向,有人曾在网上对1887至2000年间发表的心理学文章的内容摘要进行了搜索,结果发现关于气愤(anger)的
我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其后,在1985年到1996年之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对超生者处罚最为严厉的时期,当时对超生者的罚款金额是不小的。而人们在恐惧处罚的同时,仍然固守着生男孩来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超生游击队”现象的出现。即好多农村家庭往往在连续生两三个女孩之后还要躲出去继续生,直到生出男孩为止。这些家庭往往将超生的子女交给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等其他人代
目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脏外科2007年5月-2011年12月共完成TOF根治手术91例,其中3岁以下(含3岁)婴幼儿62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对这6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