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性。文化差异给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时常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自上世纪80年代术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文化与翻译被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翻译不仅被视为语言的转换,更被看作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也随之出现。在文化翻译中,如何将一国特有的文化因素通过翻译忠实地传播开来,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文化翻译需要翻译策略的指导和翻译方法的具体实行,重要的是,文化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本论文从讨论合适的文化翻译策略出发,以我国古典著作《老残游记》两个英译本为例,对不同的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各国翻译工作者对文化翻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第三章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如何加以科学的选择。通过对《老残游记》英译本中的五大文化因素对比分析,作者发现美国汉学家哈洛德·谢迪克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并增添很多注释和解释,使中国文化信息忠实地传递给英语读者;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采用归化翻译策略,运用英文中熟悉的词语替代或省略部分文化因素如音乐、中医文化,使得译文简单流畅,更好地为英美读者所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译文流畅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中国的文化因素在译本中的流失,没有忠信于原作,也没有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在总结过程中,作者分析了两位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造成的阅读感受并分析了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背后可能存在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在当今社会,在全球化迅速发展过程中,为了要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译者应该更多地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这样既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有效地传达了文化信息,也符合英美读者的阅读期待。毋庸置疑的是,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价值,过于强调其中的一种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只有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会有利于翻译研究的深入,从而最终促进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