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传奇小说中的诗歌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传奇小说在叙事过程中穿插大量诗歌的创作模式,毫无疑问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将诗歌嵌入小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提升了小说的审美意蕴,更能从侧面凸显出唐代诗歌文化的繁荣与兴盛。本文将以李时人的《全唐五代小说》一书为基础,以其中281篇含有诗歌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唐人传奇小说中诗歌的数量体裁、创作来源、形成原因、题材分类、艺术功用以及价值影响诸方面,深入探究唐代新颖而独特的诗文融合现象。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详细梳理了目前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从而确立本文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第一章,主要介绍唐人传奇小说中诗歌的基本情况,包括诗歌的数量体裁,来源分类,用诗缘由和诗文关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主要分析各类唐人传奇小说中相应主题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般情况下,唐人传奇小说中诗歌的题材内容与小说主题基本上是保持一致的。具体来说,有婚恋小说中的爱情诗,历史小说中的咏史怀古诗,神仙小说中的游仙诗,精怪小说中的咏物诗以及豪侠小说中的咏侠诗五种类型。第三章,主要考察唐人传奇小说中诗歌的艺术功用。这部分着重从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关联小说情节结构,渲染小说环境氛围以及提升小说审美意蕴四个方面分析诗歌在唐人传奇小说中的作用。第四章,主要探究唐人传奇小说用诗的价值和影响。首先,唐人传奇小说用诗可以辑录大量诗歌,为诗歌校勘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其次,诗歌也有利于协助唐人传奇小说确立其文学地位,提升其文化品位。最后,唐人传奇小说的用诗方式也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唐代以后,诗入小说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创作潮流,成为了一种固定的小说创作模式。唐人传奇小说中大量诗歌的出现,使得“诗唐”这一文化概念愈加深入人心。唐人对诗歌的热爱与推崇无处不在,诗入小说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了诗歌的加入,使其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不断丰富,形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特征,非常值得深入探究。
其他文献
陕西耀县北魏时期的造像碑数量二十八通,分别包含佛教造像碑、佛道混合造像碑、道教造像碑等,这些材料基本保存于耀县药王山碑林博物馆。此时期的这些造像碑,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道教造像碑、佛道混合造像碑,管窥这个时期的造像碑的艺术特色,具有题材释读、样式概括等多重价值。造像碑往往碑阳、碑阴都雕凿有造像龛,部分造像碑碑左、碑右也雕凿有造像龛;龛内大多是一尊二胁侍的组合形式,主尊或是佛像、或是道像,魏文朗佛道
从上世纪90年代报刊研究热开始,报刊研究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也引发了多种学科研究报刊的方法,基于此,研究报刊生成机制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丰富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路径。1946年11月至1949年8月《和平日报》(兰州版)是隶属于国民党军方的报纸,该报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兰州的国事民情。在国民党垄断舆论的背景下,围绕《和平日报》(兰州版)文艺副刊的现代知识分子秉持文化传播使命,探索西北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
邢昉不仅是明末清初之际活跃于江南诗坛的重要诗人,而且是明末金陵社集活动的中坚力量。邢昉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希图力振“风雅”,挽救“诗亡”。邢昉于明末金陵结社交游,在清初与遗民往来唱酬,互通声气。其诗幽秀淡宕,凄清悲壮,变化无方,自成面目,为后世所推崇。本文立足于邢昉家世生平、结社交游、诗歌创作等基础问题的探索考察,试图探讨邢昉于明末清初诗学思想的嬗变过程,力图贴近其生存状况及复杂的心态。本文分为三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普希金之家》和《与普希金散步》三部小说可谓俄罗斯后现代文学的鼻祖。从俄罗斯文学的角度而言,三部小说的创作特征的确不同于经典文学或传统文学;从苏联和俄国历史的角度而言,小说诞生于非常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社会充满压抑和矛盾,作家描写现实的同时,也思考着过去,作家继承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部分内涵,在俄罗斯深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融合了自己特殊的表达诉求,在小说中融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基本组成单位,生物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在概念学习前知道什么,也要关注概念教学后学生形成了什么。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后对新知识经过原有认知加工所产生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观点,称为继发性前概念。学生存在的继发性前概念不及时纠正会进一步干扰学生对于其它知识的学习,以至产生更多的继发性前概念。因此,教学中如何调查学生存在的继发性前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空前发展,知识量急剧膨胀,知识更新过程空前加快,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上,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变着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观念和方式等,而这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与高中数学教师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然成为信息
目前,“70后”作家群体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在“经典化”的道路上走得越发坚定,其创作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特征为研究者们带来了多角度的阐释空间。除去早期集中于成长、城市、乡土等主题的爆发性创作,近年来更是因父子关系书写中的共同倾向凝结成了新的共同体。寻父主题背后所隐含的是人类失去父亲后灵魂无力的焦灼与寻找的迫切,因此选择寻父主题为切入点考察作家精神演变的过程便成为了可能。和其他代际作家群体相
科学推理能力作为问题解决、科学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始终是国际理科教育领域的关注重点,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基于证据的科学推理能力作为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本文以研究者所教的甘肃省某乡镇中学高二理科班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促进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的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基于实证,探索促进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的策略。在查阅
儿童文学是延安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类型,也是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延安儿童主要的教育启蒙读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和时代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关注较少,缺乏针对性的具体研究。本论文立足于延安时期儿童生活的本来面貌,以这个时期儿童文学作品为对象,从文体内容、审美价值、现实意义与局限性等角度入手,加深探究延安时期儿童文学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内涵,进而从中汲取能够为当下儿童
经历了明清易代历史剧变的李驎,是兴化李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入清后虽考取廪生,但遗民情结深厚,后以布衣终老。李驎的文学创作涵盖诗、文两方面,其中诗歌创作尤佳,不仅揭露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还表现了易代之际士子文人复杂的思想心态与情感变化。本文将对李驎本人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探究,力图把握其诗学观念,进而考察李驎的心路历程及其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本文由八部分组成:绪论、正文五章、结语和附录。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