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由玉米狄克氏菌Dickeya zeae引起,扩散速度快,危害性大,近几年在我国香蕉产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多见于病原菌的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和防治方法,而与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zeae MS3为研究材料,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的方法,以致病性为筛选标记,构建致病力减弱突变体库,通过hiTAIL-PCR扩增获得目标基因未知序列,并利用基因敲除、功能互补等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目标基因功能验证,以期找到香蕉软腐菌的关键致病基因或致病调控基因,理清香蕉软腐病菌的致病机理,为探索病害防控提供新的作用靶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以致病力为筛选标记筛选致病性减小的突变体,共获得1767个突变体菌株,经过多轮致病性测定获得145株致病力减弱的突变体。(2)对其中的11株经粉蕉苗接种确定致病性减弱的突变体进行hiTAIL-PCR扩增,结果发现:a、用T24转座子的3’端引物(LG107-0a/1a/2a)进行hiTAIL PCR扩增发现T24转座子3’末端会随机整合质粒其他位置的序列后进行插入突变,因此3’端引物不适合用于hiTAIL-PCR扩增;b、用T24转座子的5’端巢氏引物(LG107-0b/1b/2b)进行侧翼序列扩增,发现突变体M688的转座子插入在MS3的efeO(编码铁吸收组分)基因的第562 bp处;突变体M753的转座子插入在MS3的编码3-苯基丙酸转运蛋白(Phenylproprionate permease,PPP)的基因的第333 bp处;突变体M848的转座子插入在MS3的togM(编码寡聚半乳糖醛酸转运系统通透酶)基因的第17 bp处;突变体M853的转座子插入在MS3的着丝点蛋白(kinetochore protein)编码基因的第311 bp处。(3)对M848突变体的目的基因togM进行分析,发现该基因上游为果胶裂解酶基因pelW,下游为togN,togA和togB三个基因,基因TogMNAB共同组成一个ABC-type寡糖运输系统。qRT-PCR分析结果表明,T24转座子插入后,导致整个Tog寡糖运输系统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在野生型MS3背景下对该系统的两个通透酶编码基因togM和togN进行基因敲除,发现单敲除和双敲除突变体对粉蕉苗的致病力明显减弱,其涌动性(swarming)也较MS3有明显的减弱,对基因互补后致病性都基本恢复野生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