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6Sn5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连接工艺探索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u6Sn5是常见的Cu-Sn金属间化合物,在Cu与Sn基钎料相互作用下,很容易在焊接界面处生形成Cu6Sn5,但是由于Cu-Sn之间相互扩散速度不同,会在Cu-Sn界面处产生柯肯达尔孔洞,从而导致焊点的性能下降。本文探索了常温常压下,利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制备了纳米级别的单质Cu和单质Sn以及Cu6Sn5金属间化合物,并且初步探索了利用其作为连接材料实现Cu-Cu连接的工艺方法,并对焊点进行了力学性能、润湿性能、连接性能的测试,对焊缝中钎料组织形貌变化以及界面处IMC生成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中采用液相氧化还原反应制备单质Cu、单质Sn、Cu6Sn5。氧化剂分别采用氧化剂为Cu Cl2?2H2O和Sn Cl2?2H2O,还原剂采用Na BH4,分散剂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实验过程中,采用乙醇作为溶剂,并且采用溶液等体积混合的方式进行制备纳米粉末,实验中发现,0.020g/ml的Cu Cl2?2H2O乙醇溶液,0.008g/ml的Sn Cl2?2H2O乙醇溶液中一种或者两种,0.016g/ml的PVP乙醇溶液,以及含有过量的Na BH4悬浊液进行等体积混合时,能够制得纯净的Cu单质、Sn单质以及Cu6Sn5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其中平均粒径分别为50.45nm,84.73nm,和47.46nm。对于改变反应参数时Cu6Sn5中杂质的变化,实验中,等比例改变了溶液的浓度和PVP溶液的浓度,发现实验参数的改变会给Cu6Sn5带来杂质,杂质通常为Cu2O和Sn O2,且杂质的变化随着溶液参数的变化而变化。随后在焊接过程中,研究了Sn基掺杂Cu6Sn5纳米颗粒钎料的焊接性能、力学性能、组织形貌及界面处IMC生成等规律。混合钎料的润湿角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实验中润湿性能最好为400℃。力学性能分析发现,焊点的强度和塑性呈相同的趋势变化,都与保温时间和焊接温度呈正相关。随后的最值形貌发现,钎料在200℃在界面处没有形成冶金结合。焊接过程在250℃开始出现局部连接,并且焊缝成分均为Cu6Sn5,焊接的钎料-Cu界面处出现了Cu3Sn,并且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TEM)对7B04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不同区域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差示扫描热分析法(DSC)分析了第二相粒子的种类、尺寸和分布及其在焊接
本文以工业工业纯锆(Zr702)和新型锆基合金(ZrTiAlV)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弧氧化陶瓷涂层制备装置和激光加工处理成套装置开展了微弧氧化和激光表面处理试验,采用金相显微镜、X
<正>氧传感器的作用是监测尾气中氧的浓度,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单元修正喷油量,实现发动机的闭环控制,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随着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普通的4线制氧传感器由
超精密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核能、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精尖领域,常使用该技术加工精密零部件。本文所要加工的电极盲孔加工精度要求很高,普通低精度切削加工方法很难达到加工要
技术创新扩散的原动力始于企业对超额利润的追逐,但扩散壁垒的存在又限制了技术创新的扩散。本文认为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扩散壁垒包括信息壁垒和技术壁垒两个方面,且这两方面
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适中和耐腐蚀等优点,是制造高速列车和地铁列车等的良好材料。弯曲成形是大型薄壁铝合金型材最常用的加工工艺之一,但由于我国铝合金车体的生产应用起
新媒体艺术跟动漫设计紧紧相连,相互融合。目前,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动漫设计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并且还具备现代艺术。本篇文章首先对于新媒体艺术和动漫的定义进行了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RF/6A细胞的体内模型,观察鼓槌石斛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Dendrobium chry
<正>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上,已经定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这一区域的
低压铸造作为一种近无余量的先进液态成型技术,相比于其铸造方法具有充型平稳,铸件组织致密,无需设计冒口、工艺出品率高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军工、机电等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