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抑价现象,最早见于196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给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的数据表明美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收益率显著为正。自六、七十年代以来,IPO定价偏低这一现象日渐成为国外理论界感兴趣和争辩的问题,所谓“新股抑价之谜”也逐渐成为金融领域内令经济学家困惑和探索的问题之一。作为“新兴+转轨”的证券市场,我国新股抑价程度之高更是引起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理论界到实务界,人们普遍认为,长期以来A股市场上政府过多的行政管制以及在此背景下投资者跟风、投机等非理性行为,造就了我国特有的“政策市”及“投机市”。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在这种“政策市”背景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新股发行的抑价率大大高于欧美股票市场水平?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屡次改革是否有效的降低了IPO抑价率?我国未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又将何去何从?——上述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认为,基于西方传统的理论假说难以解释我国IPO首日抑价率过高的现象。事实上,我国的新股发行以及IPO抑价所表现出的特征,不断透析和折射出我国交相存在和正在进行着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因此,仅仅依靠西方传统的理论假说进行解释不足以说明转轨过程的特殊性,因而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本文认为当前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在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演变与IPO首日抑价率关系的研究上,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是否成功,是否适应了当前我国的市场条件,是否提高了定价效率,这些答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我国新股的发行审批制度先后经历了审批制和核准制两个阶段,而定价机制也先后经历了固定价格、相对固定市盈率、累计投标定价、控制市盈率定价、市场化定价五个阶段。总体而言,整个新股发行制度在逐步由计划走向市场。对于当前我国新股发行机制的演变过程中,新股定价效率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本文将对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演变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并从审核制度与定价机制两个组成部分与IPO抑价率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以及按照不同定价机制的时间段划分对可能影响我国IPO抑价程度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结合西方成熟市场经验以及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现状,对未来的政策走向提出了可能建议。本文共分为六大章节,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前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方法,文章结构框架,以及文章的可能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评述。主要从IPO抑价的原因分类介绍了关于解释IPO抑价的国外理论流派,之后对国内关于新股抑价研究的文献做了一定的梳理与归类,并对现有文献的研究不足之处做了简述。第三章对我国IPO抑价现象做了初步统计描述,并在理论层面从IPO过程各参与主体的视角分析了新股发行抑价现象的可能原因。第四章从审核制度与定价两个部分介绍了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变迁历程,并结合简单统计分析对各个阶段的政策效果做了评述。第五章在前文抑价理论和制度变迁分析的基础上,从审核制度和定价机制的变迁对IPO抑价率的影响进行了单过程ANOVA分析,并对IPO抑价率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得出了实证结论。第六章对比中外新股发行制度,并结合我国现价段开始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从制度改革角度提出了降低IPO抑价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