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通锵先生根据临摹性理论认为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它的本质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汉语字本位语法理论。字本位的纲领是将非线性特征作为汉语研究的核心,并致力于探求汉语言的生成机制与自组织规律。字本位揭示了汉语基础性编码机制是理据性的,揭示了基础理据单位的性质决定了汉语结构的性质,因此字本位理论把汉语的生成理据研究作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任务之一。徐通锵的汉语字本位语法理论看到了汉语的异质性,并将汉语的理据性集中到“理据载体”这一个点上。而理据载体的转化生成体现了汉语结构的变化,其生成机制就是“A犹如B”或者说根据已知表达未知的隐喻性思维方式。汉字是一种意象性的视觉符号系统,它作为汉语和汉文化的主导型符号,其生成发展与汉民族的思维认知习惯息息相关。我们认为汉字不仅是汉民族思维的载体,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符号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由汉字结构系统的描写分析入手,对汉字结构系统的特征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关系进行考察和阐述,并将这种思维方式上升到语言学和符号学的高度,归结为汉字的隐喻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种思维方式对汉语语言单位的生成与运行机制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造字、造词及造句基本原则的一致性,即字法与语法的同构关系。汉语语言单位的生成过程体现了这种隐喻性思维,即由已知求未知的历时的构成方式和A犹如B的运行机制。我们叫做“据义构形”的生成机制。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包括字本位理论和理据载体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是对结构语言学“语言”概念的重新解释,重点探讨了索绪尔的语言观和文字观,以及汉字的能指投射原则。第三部分是理据载体的组合规则及其性质,进一步揭示了理据载体的性质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汉字字法与汉语语法的同构关系分析,包括汉字构字与汉语构词,以及字法与句法的关系。第五部分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