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滋肾平颤颗粒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滋肾平颤颗粒在防治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及改善非运动症状方面的优势。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方法,将12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组63例,中药治疗组在原来西药基础上给予滋肾平颤颗粒,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颗粒,观察期间可以继续使用或者添加和减少能够换算成左旋多巴剂量的帕金森病药物,总疗程为12周,每4周随访一次。效评价指标为UPDRSI-Ⅳ量表评分、“开关”现象记录、改良的Hoehn-Yahr分级、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评分、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帕金森病生存质量问卷(PDQ-39);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结果: (1)在运动障碍评分及运动并发症方面:对照组、治疗组各阶段H&Y分级、UPDRSⅡ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至第12周UPDRSⅢ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第8周与第12周治疗组UPDRSⅢ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对照组第12周UPDRSⅣ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第8周、第12周UPDRSⅣ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第8周与第12周UPDRSⅣ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至治疗末,对照组各期“开”期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关”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治疗组“开”期延长,“关”期缩短,至第12周评分较基础值有明显差异;至第12周治疗组较对照组“开”期延长,“关”期缩短(P<0.05)。(2)在左旋多巴用量方面:对照组至第12周左旋多巴用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组各治疗阶段左旋多巴用量均无明显变化;至第12周治疗组左旋多巴用量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3)在非运动症状方面:对照组、治疗组各阶段UPDRSⅠ、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间各期UPDRSⅠ、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至第12周HAMA、HAMD、SCOPA-AUT、PDQ39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D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在中医症候方面: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评分减分率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6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第8周与第12周肝肾不足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5)人工神经网络结果显示:影响治疗组治疗前后PDQ39评分变化权重的因素依次为:①SCOPA-AUT评分②左旋多巴剂量③HAMD评分。 结论: 滋肾平颤颗粒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及非运动症状均有效果,明显减少运动并发症的产生,中西药合用可以减少左旋多巴制剂的使用剂量且安全性佳。 第二部分 滋肾平颤颗粒对帕金森病异动症大鼠多巴胺D1/D2受体-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目的: 观察滋肾平颤颗粒对帕金森病异动症大鼠多巴胺D1/D2受体-MAP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方法: 6-OHDA构建PD大鼠模型,左旋多巴治疗4周制作异动症大鼠(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LID)模型,将成功建立的LI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D1受体阻断剂组、D1受体阻断剂+中药组、D2受体阻断剂组、D2受体阻断剂+中药组、D1D2受体阻断剂组、D1D2受体阻断剂+中药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生理盐水造模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疗程为4周,每周进行行为学测试AIM评分。疗程结束后,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纹状体RAS、Raf-1、p-MEK1/2、p-ERK1/2、c-fos、c-Jun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纹状体内p-ERK1/2的蛋白定位及表达变化,RT-PCR检测c-Jun、c-fos、△fosB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1)行为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AIM评分逐步增高;中药组第14天后AIM评分逐步降低,自第14天起的AIM评分低于同期模型组(P<0.05)。D1受体阻断剂组AIM评分各期无明显变化,自第14天起的AIM评分低于同期模型组(P<0.05)。D2受体阻断剂组AIM评分成上升趋势,与同期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D1D2受体阻断剂组变化与D1受体阻断剂组相同,D1受体阻断剂+中药组与D1受体阻断剂组比较,AIM评分下降速率增快(P<0.05),D2受体阻断剂+中药组自第14天起的AIM评分值低于同期D2受体阻断剂组(P<0.05)。(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Ras、Raf-1、p-MEK1/2、p-ERK1/2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及PD组明显增高(P<0.05),D1受体阻断剂组较模型组比较Ras、Raf-1、p-MEK1/2、p-ERK1/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D2受体阻断剂组较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1D2受体阻断剂组结果与D1受体阻断剂组基本一致。D1受体阻断剂+中药组与D1受体阻断剂组比较,D1D2受体阻断剂+中药组与D1D2受体阻断剂组比较,Ras、Raf-1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MEK1/2、p-ERK1/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有中药干预的各组中p-MEK1/2、p-ERK1/2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p-ERK1/2免疫阳性细胞表达较PD组与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p-ERK1/2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各中药组、D1受体阻断剂组、D1D2受体阻断剂组p-ERK1/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p-ERK1/2主要表达于细胞质。(4)RT-PCR检测结果显示:PD组及模型组大鼠c-Jun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中药组较模型组比较c-Jun mRNA表达降低;D1受体阻断剂组较模型组比较c-JunmRNA表达降低(P<0.01); D2受体阻断剂组较模型组比较c-Jun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其余各中药治疗组与相应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除D1受体阻断剂+中药组外,其他各组c-fos、△fosB mRNA表达均较正常组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多巴胺D1受体介导的MAPK/ERK通路激活有关,通过Ras、Raf-1、MEK1/2、ERK1/2进行转导,最后磷酸化的ERK1/2由细胞质转入细胞核内,引起下游即早基因激活,导致症状的进一步加重。滋肾平颤颗粒可以明显改善异动症大鼠的行为学症状,它的作用位点可能位于MAPK/ERK通路中的MEK1/2,通过下调MEK1/2,进而抑制ERK1/2的过度激活,阻止其从细胞质转入细胞核引起的促凋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