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结构光图像解码及重建曲面滤波方法的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feeling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视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并已在移动机器人导航、目标识别、工业自动化及物体跟踪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结构光视觉技术是双目计算机视觉的一个分支,该技术采用一台投射器代替双目立体视觉的一台摄像机,由于其投射的结构光具有编码唯一性的特点,从而解决了双目视觉中像素匹配的难题,因而是一种简捷、高效的三维视觉检测方法。 本项目组提出了基于符号M阵列结构光的三维检测方法,以实现二值光源投射下动态场景的检测与三维重建。作为结构光技术的核心,结构光模式的编码与图像的解码直接影响到检测的成功率、分辨率、精度和鲁棒性。同时,图像的解码受到目标表面反射率、目标表面梯度、硬件噪声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针对本课题组提出的二值面结构光,其采用的M阵列编码模式尺寸大、元素多、关键点密集、信息量大,对图像进行快速解码,有效还原符号码字,实现关键点准确定位是成功检测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项目组所设计的新的编码符号和编码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符号M阵列结构光图像的解码方法,该方法在有效提取全局交叉点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符号的识别、窗口匹配、码字还原、关键点定位,并对重建的目标表面进行了滤波方法的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图像预处理研究。分析了传统图像滤波方法和阈值分割方法;研究了二值图像细化算法,并对传统细化算法增加了对边界点的选择,大大缩小了搜索范围,改进后的细化算法与原算法相比缩短了运行时间,提高了执行效率。 (2)符号解码方法的研究。研究了细化骨架有序遍历方法,实现了交叉点的提取,并形成全局的交叉点网络。针对细化的十字交叉变形,研究了交叉点合并方法,提出了基于识圈法的内部交叉点定位方法,以及基于向量角度的符号分类方法,有效地实现了符号码字的还原。 (3)窗体匹配方法的研究。研究了结构光图像中窗体的生成方法,并根据伪随机M阵列窗口唯一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投票机制的窗体匹配方法,实现了结构光图像中符号与投射模式中符号的精确匹配,从而解决了投射侧与接收侧关键点的配准与定位。 (4)多分辨解码方法的研究。针对目标表面反射率不一致的结构光图像,任何一个全局阈值都无法对不同强度区域进行有效分割的情况。本文研究了水波扩展法对未识别小区域进行再识别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先验知识和直方图统计的多分辨识别方法,该方法针对结构光投射模式中信号点的分布密度,采用多阈值对结构光图像进行分辨识别,并通过桥接点的模糊聚类对多分辨识别结果进行覆贴,大大提高了符号的识别率。 (5)基于曲面拟合的滤波方法研究。针对三维重建曲面中存在的噪音,研究了基于移动小区域三次B样条曲面拟合的曲面滤波方法,有效降低了拟合曲面中的噪音,改善了重建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Web服务技术的发展,面向服务架构(SOA)得到了广泛应用。SOA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业务流程对Web服务进行动态组合。业
视频目标跟踪技术在计算机视觉、智能学习等领域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该技术在商场监控、智能交通、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近年来,众多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Web应用软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Web应用系统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Web系统规模大,应用、开发环境复杂,但激烈的商业竞争要求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双日立体视觉直接模拟人类双眼处理景物的方式,可靠简便,在许多领域均极具应用价值,如微操作系统的位姿检测与控制、机器人导航与航测、三维测量学
区域匹配在计算机视觉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广泛地应用于三维重建、特征识别、图像配准及其相关的诸多领域。区域匹配常常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首先分别从两幅及以上图像上提取特
随着Web技术和协同商务的发展,Web服务已经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商业服务和信息安全等多个高科技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网络的普及也使得Web服务不再孤立,可被跨领域
网络视频监控技术是现今社会安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较为简单的视频监控系统已经在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技术的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深入人心。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线教学系统逐渐成为CAI研究的热点领域。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问
随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基因预测以及注释工作的完成,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作为其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motif识别
缓冲区溢出的漏洞随着冯·诺依曼构架的出现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在1988年随着莫里斯互联网蠕虫的广泛传播他们开始声名狼藉。不幸的是,同样的这种攻击一直持续到今天。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