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国外对孤独的研究比较多,我国对孤独的研究最近十几年来发展比较快。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发现原有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研究对象年龄跨度不平衡,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比较多,对青少年和儿童的研究比较少;干预治疗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上海五所小学903 名学生的问卷测量,主要调查了上海小学生孤独感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 (一) 上海小学生的孤独感分布呈正偏态,处于两端的儿童即体验到高孤独和低孤独的儿童多于常态水平,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二)上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分布为负偏态,体验到较高自我意识的儿童多于常态水平,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三)上海小学生的孤独感和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意识在不同类型孤独儿童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高孤独的儿童极少是自我意识偏高的,低孤独的儿童极少是自我意识偏低的。有学者对学业自我意识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而除了学业自我意识之外,内容丰富的非学业自我意识,以及包括两者在内的总的自我意识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在调查研究和原有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孤独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和班级辅导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即对孤独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对孤独儿童所在班级进行辅导以增强班级的社会接纳和支持。选择上海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和五年级两个班中的高孤独儿童组成孤独儿童团体进行团体辅导,并且将四个班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对实验班学生进行班级辅导,控制班学生不进行辅导。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儿童社交地位和儿童孤独感有密切关系,低社会接纳的儿童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但高社会接纳的儿童未必一定体验到较低的孤独感。自我意识在不同社交地位儿童的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二)班级辅导有利于促进儿童的改变;(三)团体辅导在降低儿童孤独感方面效果显著;(四)在对儿童孤独感进行干预时,班级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比仅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效果要好;(五)班级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干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可以在学校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