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口腔、食管及贲门微生态特征的探索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描述其口腔、食管、贲门部位菌群基本特征和构成特点,对比不同食管、贲门疾病状态人群口腔部位菌群构成差异,并筛选差异性菌群,探索上消化道微生态变化与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联,为我国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因学探索提供微生物组学方向的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菌群特征研究:以河南林州食管癌医院确诊的 67 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 36例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术后癌组织及周围配对的癌旁组织标本,基于Illumina MiniSeq平台,运用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技术和 QIIME1(Quantitative Insights into Microbial Ecology)软件对标本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描述组织微生物特征,包括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门、纲、目、科、属各个分类水平菌群相对丰度的构成。α多样性主要包括观测特征数(Observedspecies)和香农指数(Shannonindex),β多样性包括加权和非加权的Unifrac距离矩阵。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部位及肿瘤状态之间的α多样性差异。采用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和置换多元方差分析(Permutational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PERMANOVA)检验不同部位和肿瘤状态之间的菌群特征构成差异。采用线性判别效应量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方法筛选与肿瘤状态或部位相关的差异性菌群。2.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及贲门疾病患者口腔菌群特征研究:以河南林州筛查队列人群中60例正常人、97例食管癌癌前病变患者和98例贲门癌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河南林州食管癌医院确诊的1 10例ESCC和GC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口腔唾液、舌部拭子和牙菌斑标本,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和QIIME2软件对标本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PCoA和PERMANOVA方法描述和比较正常人、食管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ESCC、贲门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HGIN)和GCA患者口腔不同部位的菌群特征。α多样性包括观测特征数、香农指数和Faith系统发育多样性(Faith’sphylogenetic diversity,Faith’s PD),β多样性包括 Bray-Curtis距离矩阵、加权和非加权的Unifrac距离矩阵。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方法探索口腔菌群与ESCC、GCA及其癌前病变的关联。3.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口腔菌群特征动态变化的纵向研究:以36例河南林州筛查队列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内镜筛查并收集其口腔唾液标本,间隔一年后对其进行二次内镜随访及口腔唾液标本采集,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和QIIME2软件对标本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描述和对比其口腔唾液菌群特征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1.ESCC和GCA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2.2岁(标准差为6.8)和62.1岁(标准差为6.6)。GCA组织香农指数(4.3 vs 2.0;P<0.001)和观测特征数(102.5 vs 58.0;P=0.001)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对于β多样性,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矩阵的分析显示ESCC组织和癌旁组织菌群构成呈现显著差异(P=0.015),基于加权和非加权Unifrac距离矩阵结果均显示,GCA组织和癌旁组织菌群构成存在差异(P=0.004,P=0.002)。ESCC组织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高于癌旁组织,且这种趋势在门、纲、目、科各分类水平上也呈现一致性(门水平:3.9%vs 1.7%;属水平:3.2%vs 1.3%)。GCA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普氏菌属(Prevotella,23.3%vs 13.7%)、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11.2%vs 4.2%)、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8.6%vs3.7%)、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4.3%vs 1.0%)和奈瑟球菌属(Ne isseria,4.8%vs 1.5%)的相对丰度高于癌旁组织,而螺杆菌属(Hellicobacter,11.8%vs 60.5%)相对丰度低于癌旁组织。2.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相对丰度与ESCC肿瘤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随着ESCC肿瘤级别的升高,其癌组织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也随之增加(P=0.290)。对于GCA,普氏菌属(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随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加(P=0.080),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的相对丰度随肿瘤级别的升高而降低(P=0.500)。3.ESCC癌旁组织α多样性显著高于GCA癌旁组织,其香农指数分别为3.8和2.0(P<0.001),观测特征数分别为87.0和58.0(P=0.001)。ESCC组织和GCA组织之间的α多样性无统计学差异,基于加权和非加权的Unifrac距离矩阵的主坐标分析表明,ESCC组织和GCA组织菌群构成相似(P=0.017,P=0.004),但ESCC癌旁组织和GCA癌旁组织菌群构成存在差异(两种距离矩阵均为P=0.001)。4.口腔牙菌斑的香农指数高于唾液和舌部(P<0.00I),但唾液菌群的观测特征数最高(P<0.001)。对于β多样性,基于Bray-Curtis距离矩阵和Unifrac距离矩阵的分析均表明口腔牙菌斑的菌群构成与唾液及舌部具有显著差异,约15.0%的菌群构成变异来源于不同的口腔部位。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受教育程度、BMI(Body Mass Index)、水果摄入量以及口腔卫生情况后,结果显示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口腔唾液多样性低于正常人(Faith’s PD,P-0.030);贲门肠上皮化生、贲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GCA患者口腔唾液菌群的α多样性均高于正常人(观测特征数P均小于0.050),而贲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口腔唾液菌群α多样性低于正常人(Faith’s PD,P=0.060)。6.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受教育程度、水果摄入量和口腔卫生情况后,口腔唾液罗氏菌属(Rothia)的相对丰度与ESCC癌前病变呈正相关。以正常人为对照组,食管轻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OR值分别为1.25和1.80(P=0.002,P<0.001)。随机森林分析显示,唾液罗氏菌属(Rothia)对于区分正常人和食管鳞癌癌前病变患者具有较高的贡献度。口腔唾液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的相对丰度每增加1%,患ESCC的风险分别为原来的1.67倍和1.30倍(P均小于0.001)。对于贲门疾病,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和水果摄入情况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口腔唾液罗氏菌属(Rothia)的相对丰度与贲门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呈正相关(OR=1.30,P<0.001)。7.对比一年前后的两次口腔菌群特征发现,个体的唾液菌群多样性和菌属相对丰度构成发生变化,且变异程度各异,但总体上无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0)。普氏菌属(Prevotella)在食管疾病好转者唾液菌群中含量升高,而在食管疾病恶化患者中含量降低;口腔唾液奈瑟菌属(Neisseria)、卟啉单胞菌(Porphynomonas)和罗氏菌属(Rothia)含量在食管疾病恶化患者中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与癌旁组织相比,ESCC组织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相对丰度较高,GCA组织中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降低。食管和贲门部位的癌旁组织菌群特征显著不同,但在癌组织中两部位的菌群特征趋于相似。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来验证特定菌属和ESCC及GCA之间的关系。2.食管癌高发区人群口腔不同部位菌群构成不同,严重食管或贲门疾病患者的唾液菌群构成与轻度食管或贲门疾病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口腔唾液罗氏菌属(Rothia)相对丰度较高者患食管和贲门癌前病变的风险均增加,唾液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和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含量增加者患ESCC的风险增加。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具有作为上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的潜在价值。3.食管癌高发区人群口腔唾液菌群多样性及构成在一年内整体水平上无显著变化,但个体水平上变化较大。未来在开展探索口腔菌群与食管疾病关联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的同时,应注重口腔菌群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形式严峻。了解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发热门诊在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其爆发,我国初期预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研究目的总结急诊科发热门诊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组成,对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了解发热门诊在COVID-19疫情前后的设置变化和作用。建立病毒性肺炎人工智能预警工具
背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是最重要的心肌细胞膜去极化阳离子通道之一。它决定了 0相动作电位的形成与幅度,心脏中的钠通道主要是SCN5A钠通道亚型(Nav1.5通道蛋白),由 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其中SCN5A基因编码合成Nav1.5通道的α亚基,α亚基决定通道的生物物理功能,β亚基起辅助调节通道功能作用。SCN5A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心房肌、心室肌及蒲肯野氏纤维,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蛋白。心脏钠通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起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源于肝内胆管细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兼具有两者病理特征的混合型肝癌组成,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其病因学包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酗酒、罹患代谢功能
第一部分骨髓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143-5p抑制MKP5表达促进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目的:胰岛素抵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肥胖是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肥胖可导致肝脏内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多。增多的巨噬细胞在肝脏胰岛素抵抗发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生物学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能够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实现有效控制,但是并不能彻底清除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HIV病毒,绝大多数感染者需要终身进行ART,以避免停药后病毒的反弹。此外,由于体内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经历ART治疗的感染者慢性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人。恢复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并清除病毒潜伏库,是实现艾滋病治愈的目标。给予ART治疗建立的潜伏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进行功
目的:本研究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拟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为目前临床中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提供辅助性诊断的方法,从而提高胆胰系统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使患者能更及时、准确的就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水平。内容:本研究共采集来自5家医院的259例胆汁样本,通过提取胆汁中DNA并分析DNA的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差异,结合临床的诊断结果,
第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背景: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与其临床结局密切相关,而适应性免疫状态是抗肿瘤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目前仍然缺乏适应性免疫状态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外周血在抗肿瘤免疫中至关重要,而T淋巴细胞受体(TCR)库的多样性是有效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晚期肺癌患者在最初几个治疗周期(1~4)中适应性免疫状态及外周血TCR多样性的变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疾病。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人数为6.34万,死亡2.18万[1]。根据病因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多由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和不典型增生恶变而来,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预后良好。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又称不良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组织学上非子宫内膜样的
膜融合过程是HIV-1病毒入侵宿主靶细胞的首要步骤,而HIV-1包膜蛋白上的gp41亚单位是抗病毒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源自病毒CHR序列的多肽可以与病毒NHR区结合形成外源性的六螺旋束,从而有效阻止病毒膜融合过程的发生。恩夫韦肽(T20)是目前为止唯一美国FDA批准的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的多肽类膜融合抑制剂,近年来研究者们也设计了很多高效广谱的新型膜融合抑制剂,然而耐药问题始终是膜融合抑制剂发展中一
研究背景:皮肤老化不仅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导致的皮肤生理性改变,更是一种由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的病理状态。紫外线(ultravioletB,UVB)照射导致的光老化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易于获得、免疫排斥反应低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部分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