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真帽贝分类及美女蛤隐存种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arel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中国沿海真帽贝形态学研究真帽贝,即Patellogastropoda目的帽贝,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洋沿岸的岩石潮间带,深海中亦有分布。本研究对采自中国沿海的真帽贝样品进行了基于贝壳的形态学鉴定,描述了每个种的贝壳特征,主要包括贝壳的基本参数、形状、颜色、壳表的纹理等,并记录了每一种真帽贝的拉丁学名、采集地。最终,所有样品被鉴定到2个科(笠贝科、花帽贝科),4个属(Lottia、Patelloida、Nipponacmea、Cellana),其中鉴定到种水平的共有11个种,只鉴定到属水平的有2个种。2.基于COI基因的中国沿海真帽贝DNA条形码研究目前,根据形态特征鉴定真帽贝种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采用更加有效和准确的物种鉴定方法来鉴定真帽贝这种普遍的,小型的,壳多变的海洋软体动物就显得非常的必要。DNA条形码技术是一门高效的,非常有用的物种鉴定工具。这种技术将能够为真帽贝的识别和鉴定效率带来显著的提高。本研究中,我们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I)基因序列上的一个片段作为DNA条形码来评估DNA条形码技术用于鉴定和区分真帽贝物种的可行性。135条COI序列来源于中国沿海的花帽贝科和笠贝科的13个种。这些序列经过拼接比对之后的分析结果表明真帽贝的线粒体COl基因序列中存在碱基插入现象。13个种种内的以及4个属属内不同种间的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的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分别为0.03%-0.21%(最大值1.01%),18.96%-31.30%(最大值37.80%),它们之间存在一条明显的条形码间隙。所有的种都能够在每种系统树中以较高的支持度被明显的区分出来。基于特征的条形码分析法能够将所有的真帽贝种成功鉴定出,在属水平的鉴别上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而准确的鉴定真帽贝的物种。3.基于COI基因的南中国海美女蛤隐存多样性研究该研究以南中国海的海南陵水、海南临高、海南三亚、广东阳江、广西北海5个海域共89个美女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的COI基因序列的分析对美女蛤进行了隐存种的探究。经过PCR扩增与测序,以及对所得序列进行比对校正后,获得COI基因片段序列长590bp,检测到87个变异位点,其中有46个简约信息位点,核苷酸多样性为0.02729。89条序列共定义2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843。单倍型Hap7可能是由杂交引起的,排除此单倍型,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都显示美女蛤分为3个进化支,其中进化支3仅有一个单倍型Hap25,进化支间遗传距离为3.67%-8.55%,远大于进化支内最大遗传距离0.85%。并且,运用特征法分析的结果显示进化支1、2、3的特征碱基数分别为17,16,24个,也与距离法和单系法的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基于COI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运用于美女蛤隐存种的探究,三种分析方法都提示中国沿海分布的美女蛤可能至少具有2个隐存种,即中国沿海的美女蛤至少为3个不同种组成的复合种。
其他文献
本文从养殖生产条件下三角帆蚌的食物组成和摄食选择性、三角帆蚌摄食和代谢的参数测定、天然和人工饵料对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质分泌的影响,以及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中食物组成
本文对江苏通州、东台两个青蛤养殖场进行两年养殖跟踪调查,研究青蛤稚贝生长与环境的关系、采集0-2龄的青蛤样本建立其壳长一月龄Von Bertalanffy、logistic生长方程,并对江苏
本研究对花鲈生长代谢相关的六个基因(GHR1、GHR2、TRαA、TRα、TRβ、 LeptinA)进行了全长克隆及相关基因盐度调控表达分析,并探究了盐度调控后花鲈血液生理生化组成的变化
1.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种和浙江本地种及其杂交种的生长性能与SRAP分析 为改良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养殖特性,将缅甸引进种群(BP)和浙江本地种群(ZP)杂交,获得
本文以我国目前进行产业化的一种名贵海水鱼――漠斑牙鲆为研究对象,对其广盐特性进行探讨,从行为学、组织学、生态学、生理学和酶学等方面研究其渗透调节机理,找出其对低盐
近年来,伴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养殖生物受到的病害威胁也越来越严重。病害的发生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为防治水产生物病害而滥用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