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卫生医疗机构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卫生医疗服务效率直接决定着我国卫生经济负担的轻重,是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重要课题。非医院类卫生医疗机构在推行分级诊疗、集约医疗资源、监管机构质量以及输出卫生人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自从新医改以来,国家对非医院类卫生医疗机构的关注与投入逐年提升,但投入指标冗余也有所增高,需要及时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与干预。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并据此给出卫生政策建议及干预实证研究方案,缓解卫生经济负担。本研究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非医院类卫生医疗机构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度,以评价当前各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为国家卫生资源配置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并通过对低效机构进行干预实证研究和探索性实验,探讨如何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各机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基于间断时间序列分析,首先对2011年至2020年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18个非医院类卫生医疗机构投入与产出指标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及描述性分析。其次,运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各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评价投入产出效率、规模报酬及冗余,并选取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最低的机构作为低效试点机构,对其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接着,运用信息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结合低效试点机构的质量安全要求,进行质量相关产出指标的补充。最后,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是运用多种群遗传算法对低效试点机构在业务活动费用降低角度进行干预模型构建以及干预效果评估;在本研究的第三部分,运用立意抽样法,就如何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试点机构人员工作效率对三类主要利益相关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主要利益诉求进行探索性实验。结果:本研究的第一部分,DEA模型测度结果显示专科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等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在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表现较为理想,逐年增长或持续稳定;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卫生监督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等不能提供医疗服务的单位效率层次不齐,但是整体自2017年起效率逐年增长且趋于稳定,即使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也已经接近有效的状态;在18类实验对象中,临床检验中心的综合效益最低,提示多投入指标逐年快速增长而效率逐年快速下降,作为低效试点机构纳入接下来的研究中,通过Tobit回归模型得出业务活动费用、人员数量、万元以上设备总值以及建筑面积是影响其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第二部分,运用信息熵权法对临床检验中心的质量指标进行筛选,得出检验报告不正确率、室间质评不合格率和室内质控不合格率三项质量相关产出指标。选取四个临床检验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三个实验组的医疗耗材成本管理进行干预,经过两个干预周期后,在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三个实验组的医疗耗材成本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第三部分,首先通过对主要利益相关方访谈结果整理得出,关于人员效率改善的建议包括优化医学实验室信息化系统功能、使用绩效考核法进行人员定量输出计划、使用二级绩效分配制度对人员积极性进行正向激励。然后选取一个临床检验中心作为实验对象,基于业务流程重组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实验组在休息时间及相关质量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质量管理时间14.69分钟/日、临床服务时间16.53分钟/日、生物安全管理时间18.98分钟/日,减少了非效益输出时间53.65分钟/日。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卫生医疗机构效率测度模型提示有效,且测度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率较高,因此使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Tobit回归模型确实能够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比较优质的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2.在对非医院类卫生医疗机构的效率评价中,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较为理想,不能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效率测度结果层次不齐,其中临床检验中心的综合效益评价最低。3.我国非医院类卫生医疗机构自2017年起,多数非DEA有效的单位均为技术效率大于规模效率。4.业务活动费用、设备总值、建筑面积和人员数量是影响卫生医疗机构投入产出效率的主要因素。5.因市场调节因素的影响,如何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效率整改是非常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6.通过使用多种群遗传算法对医用耗材的库存补货策略进行建模,并将其应用于医用耗材管理中,可以在短时间内降低医用耗材成本、提升库房管理员效率,同时还能够优化各单位积累业务活动费用控制经验所需的时间。7.运用立意抽样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可知信息化系统功能的缺失以及部门间配合不够默契导致工作流程增多等是影响卫生技术人员效率的主要因素。8.建立二级绩效分配制度、优化排班制度、运用效率提醒软件、完善实验室信息化系统、提供外派学习的机会等将提升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9.如期对质量指标统计与分析、对现行技术进行监督与整改可以保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