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控制水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及腔隙的影像学资料差异;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灌注成像检测高血压患者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改变,探讨不同血压控制水平对AIS发病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一、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多次入院的高血压患者1651例。所有患者首次和末次入院均行脑MRI检查。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测量指标及疾病史)。将患者分为血压控制不佳组(因高血压入院且血压控制水平未达标)和血压控制理想组(因高血压外其他疾病入院且血压控制水平达标)。以MRI图像评估AIS及腔隙的分布、数量、大小。比较两组间基线临床资料、AIS及腔隙的差异。二、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首次入院的高血压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常规序列及ASL检查。收集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分组依据同第一部分。测量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丘脑、脑桥及小脑CBF(TI分别为1.5、2.0、2.5s)。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脑不同区域CBF差异;分别比较血压控制不佳及血压控制理想组同一区域不同TI的CBF差异。结果:一、最终纳入患者626例,其中血压控制不佳组513例,血压控制理想组113例。(1)血压控制不佳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共患糖尿病比例、AIS患病率高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5);口服降压药(≥2类)比例低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01);血压控制不佳组较血压控制理想组高血压3级比例(62.38%vs 50.44%)更高,而高血压1级(10.53%vs 18.58%)及2级比例(27.10%vs 30.97%)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首次行MRI检查时,共169例患者发生AIS。血压控制不佳组161例,单发梗死77例,多发梗死84例,小梗死126例,大梗死35例,AIS以额叶(41.61%)、基底节(32.92%)、顶叶(29.81%)多见。血压控制理想组8例,单发梗死6例,多发梗死2例,小梗死7例,大梗死1例,AIS以基底节(37.50%)多见。共503例患者出现腔隙。血压控制不佳组424例,单发腔隙30例,多发腔隙394例,腔隙以基底节(89.62%)、额叶(62.03%)、脑干(53.30%)多见。血压控制理想组79例,单发腔隙10例,多发腔隙69例,腔隙以基底节(79.75%)多见。血压控制不佳组AIS、腔隙均较血压控制理想组多见(P<0.05)。(3)随访期间,共138例患者发生AIS。血压控制不佳组130例,单发梗死53例,多发梗死77例,小梗死95例,大梗死35例,AIS以额叶(33.08%)、基底节(31.54%)、顶叶(29.23%)多见。血压控制理想组8例,单发梗死5例,多发梗死3例,小梗死7例,大梗死1例,AIS以额叶(37.50%)多见。共246例患者出现新增腔隙。血压控制不佳组226例,单发腔隙71例,多发腔隙155例,新增腔隙以基底节(46.46%)、额叶(40.27%)、脑干(19.91%)多见。血压控制理想组20例,单发腔隙9例,多发腔隙11例,新增腔隙以基底节(45.00%)多见。血压控制不佳组AIS、新增腔隙均较血压控制理想组多见(P<0.001)。二、最终纳入患者65例,其中血压控制不佳组39例,血压控制理想组26例。(1)血压控制不佳组收缩压及舒张压高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5);口服降压药(≥2类)比例低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05);血压控制不佳组较血压控制理想组高血压3级比例(69.23%vs 38.46%)更高,而高血压1级(5.13%vs19.23%)及2级比例(25.64%vs 42.31%)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血压控制不佳组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小脑CBF1.5、CBF2.0及CBF2.5均低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0.05)。血压控制不佳组丘脑、脑桥CBF2.5低于血压控制理想组(P分别为0.017、0.006);而CBF1.5及CBF2.0无明显差异(P>0.05)。血压控制不佳组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小脑CBF2.5及CBF2.0均高于CBF1.5(P<0.001);而CBF2.5与CBF2.0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压控制理想组额叶、顶叶、颞叶、岛叶、枕叶、壳核、小脑CBF2.5及CBF2.0均高于CBF1.5(P<0.001),CBF2.5高于CBF2.0(P<0.05)。结论:(1)高血压患者AIS以小梗死多见,提示高血压以脑小血管损伤为主。(2)血压控制不佳组较血压控制理想组AIS及腔隙的发生风险增加。血压控制不佳组AIS好发于额叶、顶叶、基底节,腔隙好发于基底节、额叶、脑干。血压控制理想组AIS好发于基底节、额叶,腔隙好发于基底节。(3)与血压控制理想组相比,血压控制不佳组全脑CBF减低是其AIS发生风险增大的重要的血流动力学机制。(4)血压控制不佳组脑血流延迟灌注效应消失,是其AIS发病的另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