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三改”是在治理淮河、兴修水利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旨在恢复战后生产、减轻水旱灾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次深入的改革。它的意义在于为安徽特别是皖北地区的群众改良了农作物品种,帮助他们纠正生产中存在的陋习和错误的观念,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布局和耕作习惯。本文将视角聚集到皖北地区,从背景、过程以及改革的影响几个方面了解皖北地区的农业“三改”。具体来说,在背景方面,首先对“三改’前皖北地区春耕和夏种生产进行叙述,对战后皖北农业生产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后从自然和地形条件以及群众的生产习惯出发,分析皖北地区出现旱涝灾害的原因,从而突出皖北地区实行农业“三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灾害原因分析入手,直接突出农业“三改”是一项从当地实际出发、主客观相结合的农业改革,它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从客观条件出发,是对现实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果。在改革的过程部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农业“三改”在皖北地区各专区、专县实施的研究分析。通过当时的档案资料,可以总结出“三改”工作组实施改革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先是进行情况调查,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灾害发生率、群众的生产习惯以及干部群众对农业“三改”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第二步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落实各项措施,正式推广农业“三改”。其二,就是以皖北地区农业“三改”中水稻改良为特例,详细叙述皖北地区水稻改良的实施成效,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去了解1954年至1957年皖北地区水稻改良的总体情况,还细化到各个区、县甚至是合作组,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成果,此外,还将水稻改良中的优良品种进行罗列,列举它们的特性与优点。农业“三改”的顺利推广,离不开群众的支持,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在农业“三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群众的思想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作组,是限制改革深入的主要问题之一。处于传统农业中农民,对待农业“三改”这样的新事物,本能地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在改种的过程中会“得不偿失”。本文将对群众存在这种思想顾虑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对农业“三改”进行评述,从成效与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总体说来,“三改”是一场具备科学性的绿色革命,通过细致、周密的调查,将皖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同群众的生产经验联系在一起,做到了主客观相结合,并最终找出了农业生产中保收避灾的方法。也正因为“三改”本身符合安徽的实际情况,使得它对此后安徽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