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tangl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理想和最深远的追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高举立德树人的伟大旗帜,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点是要引导大学生把理论自在变为行为自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教育阶段更好地融入课程,如何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由理论形态形态走向实践形态,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技术性很强的前沿问题。本研究针对高校德育工作“价值认识模糊、目标和内容设置不合理、教育方法落后、形式单一”的问题,秉承习总书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的新判断,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理论演绎法、调查研究法和实验法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研究。首先站在本体论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进行意蕴解读,接下来运用理论演绎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德心共育”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形成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交互作用论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调查研究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情况进行现状考察,并从思路、目标、内容、特征、保障等维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的构建。最后在实践操作层面,通过实验法验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的效果。本研究按“问题缘起→理论框架→现状透析→课程实施路径的构建→课程实施路径的运行”的线路开展研究工作,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价值观形成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的构建与运行。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三个分析单元和六个逻辑层进行研究,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三种状态。第一分析单元,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内在逻辑层和外在逻辑层的分析,阐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应然状态”。第二分析单元,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现状考察逻辑层和困顿反思逻辑层的分析,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实然状态”。第三分析单元,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构建”逻辑层和“运行”逻辑层的分析,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必然状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机理,解决课程现状与大学生内在心理接受这一矛盾是本研究的第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传授,其课程特点与专业性学科知识课程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人的心灵上开展教育,更强调解决“价值选择问题”。如何从从理念、目标、内容、特征、保障等方面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这是本研究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本研究除导论和结束语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本体论分析。主要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理论创新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机理。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构的三个子系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描述。第二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的逻辑起点;“德心共育”原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的理论支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的思想基础;其他教育理论如态度形成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交互作用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第三章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现状进行考察,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实然状态”。本研究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效果的认同进行调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的认同。对课程效果,主要从课内教学效果、课外活动效果、文化熏陶效果、课程实施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问卷调研涉及四川、贵州、重庆三省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000余名学生,在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认同度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主渠道课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支撑点;教育回归生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点;实践课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突破点;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合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第四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的困顿进行了反思,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面临的危机。本研究认为:宏观层面的危机表现为政策的过于宏观导致课程的执行力下降;中观层面的危机表现为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课程结构的分离;微观层面的危机表现为课程目标的泛政治化、课程内容的知识化以及课程实施方法的反生理倾向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虚化。同时,本研究认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分离的矛盾、知性教育背景下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五章构建了“内外协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四位”是指:课内教学、课外活动、文化熏陶、自我修为,“一体”是指:课内教学、课外活动、文化熏陶、自我修为这四者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课内教学属于学科课程;课外活动包括团学活动和社会实践,属于活动课程;文化熏陶指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属于隐性课程。自我修为是课程实施中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课程实施技术。“四位一体”包含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和课程实施技术,这四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的逻辑关系是:课内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为课外活动和文化熏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课外活动指明方向、明确目的,深化其功能。课外活动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的领域,巩固了从课内教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促进了理论的内化。文化熏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从情感方面增强效果。课内教学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在课外活动和文化熏陶中拓展和加深,课外活动和文化熏陶中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内教学中化解与升华。课内教学、课外活动、文化熏陶三者形成合力,自我修为贯穿于三者之间——课内教学中,渗透着自我修为,通过课内教学,大学生的认知得到提高;课外活动中,渗透着自我修为,通过参与活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矫正;文化熏陶中,渗透着自我修为,通过文化熏陶,大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内教学、课外活动、文化熏陶、自我修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此外,为了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成效显著,还应该建立大学生心理互助成长联盟,为课程实施提供主体支撑;建设校园心理环境,为课程实施提供基础保障。第六章论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的运行。首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活动进行了解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运行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的运行包括三个系统元素,即接受主体(受教育者)、接受中介(课程内容)和接受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系统循环,即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效果评价;七个渐进过程,即注意信息、保持信息、接受信息、心理内化、改变认知、转变态度、影响行为。由此助推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转化,进而表现出相应的外化行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自在变为行为自觉。进一步,本研究选取了重庆市某高校部分学生作为代表,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实验的方法论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的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位一体”课程实效明显。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运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来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首次将“德心共育”的理念运用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中,构建了包括理念、目标、内容、特征、保障等在内的“四位一体”课程实施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要素转变成实验干预条件运用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实施中,研究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相关统计数据,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经过四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虽然相关研究成果荣获了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主要包括:(1)研究样本不够丰富;(2)研究工具尚需优化。这是在后续进一步研究中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基于场景、关系、算法的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扑面而来,5G网络亦即将投入商用,要在新的生态条件下进行媒体融合的科学创新和实践探索,需清晰把握场景、关系、算法的内在生
“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2008年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2010年在全国全面普及与推广。事实证明,“农超对接”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分频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系统中,如带有前置分频器的锁相环系统、产生各种频率信号的频率综合器、本振源发生器和时钟恢复电路等。这些电子模块可产生设备所需的各种本地振
虽然电网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使技术人员面临诸多的技术难题。近几年,我国的电力需求量明显上升,变电站在供电系统中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美丽岛(O5/R10)车站为高雄捷运红橘两线交会转运车站,施工技术是所有捷运车站中难度最高的,交通维持计划也最复杂,是高雄捷运工程是否能如期通车的关键。在成本、工期等因素
随着教育的国家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越来越激烈,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选择。核心竞争力作为高校特有知识凝结成的体系,其包括先进的制度和优秀
机器人制造单元是一种先进生产系统,广泛应用于纺织业、钢铁冶炼、半导体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与领域。由于机器人制造单元应用的广泛性,使得机器人制造单元调度问题具有普遍性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它通过将资源分配到作业然后再分配到产品的核算方法,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其间接费用,在节约生产成本、精确核算项目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F公司作为一家建筑企业,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强化成本控制,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F公司项目在成本核算中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F公司的实际需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以F公司
《经济观察报》以与国际接轨的名义抢得橙色报头筹,与众不同的颜色使该报赚了不少便宜,很多重形式的人士多是冲着这橙色悦目来的。 The Economic Observer grabbed orange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 SS)是一种抗原驱动、T细胞介导、B细胞活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尚未发现理想的血清学诊断方法。α-Fodrin与SS密切相关,为了解抗α-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