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海岛城市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其生态安全性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保障海岛城市的生态安全,将有利于优化海岛人居环境和发展外部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海岛城市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又大力推行海洋强国战略,而海岛城市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其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价海岛城市的生态安全性,探究海岛城市街道尺度下的生态安全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机理,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岛城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择浙江舟山本岛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RS与GIS技术,构建了舟山2010年、2013年和2015年街道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研究近五年舟山本岛各街道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并对其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将舟山本岛2013版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承载力预期与现状对比,探索在舟山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中的生态保护领域出现的问题。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探索影响舟山岛各街道生态安全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拟合分析城市规划对海岛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最终,基于生态安全评价和规划实施评估的结果,为海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化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尽管舟山岛的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但各街道的生态系统仍处于很不安全的状态。研究期间舟山岛的人均生态足迹7.355 hm~2减少到4.662 hm~2,人均生态足迹共减少2.693 hm~2,各街道的人均生态足迹始终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处于生态赤字状态。此外,研究期间各街道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小幅度增长趋势,说明舟山岛生态供给能够进一步增长,而建设面积的扩展和生态用地的规范化保护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因。(2)不同年份的海岛城市街道生态安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位于舟山城镇密集区的昌国街道、城东街道、临城街道的生态赤字最小,生态状态相较于其他地区安全水平高,是低消费-低生产-较不安全的生态发展模式;而能提供较多生态承载力的城镇,如位于舟山岛西部的岑港街道、东北部的展茅街道,其生态足迹也较高,是高消费-高生产-极不安全的生态发展模式;其他地区则属于中消费-中生产-不安全的生态发展模式。(3)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引导建设生态海岛城市。2013版舟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期到2020年舟山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发展到0.371hm~2,是2015年实际生态承载力的三倍。但规划预期生态承载力仍然小于生态足迹,即使完全按规划实施仍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此外,城镇化发展水平较好地区仍然保持生态相对安全,各街道生态安全指数差异变化小。(4)影响海岛城市生态建设的因素综合多元。舟山城镇化快速发展而随之带来的城镇建设面积快速扩大和人口较快增长,是导致舟山的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的直接因素。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尤其是石油化工类重消耗企业的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舟山岛各街道人均生态足迹空间差异的关键原因。此外,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人口的集聚程度、对外交通设施的便捷程度以及海岛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是导致舟山岛生态足迹时空差异的因素。(5)提出相关海岛城市的规划建议,从城市规划方案、能源资源消耗、城市建设品质、区域产业构建和绿色低碳生活等领域提出相关建议,为建设生态安全的海岛城市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