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儿童会表现出各种不当行为,教师常常为如何处理这些行为而苦恼。已有研究大多将儿童不当行为等同于班级中少数几名“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忽视了班级中人人都有可能发生的与活动情境密切相关的不当行为;再者,已有研究倾向于探究影响儿童不当行为的家庭因素、个人生理因素以及内在的心理性格因素,较少注意到教育因素对其行为的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将关注点投向班级中绝大多数儿童,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将幼儿园班级视为影响儿童不当行为的重要微观环境,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对幼儿不当行为的表现、类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
(1)幼儿园儿童不当行为主要有争执、喧闹、不收拾玩具、乱扔玩具、不参与活动、在教室内乱跑、不专心、随意发言、随意离开座位等二十种不同的行为表现。
(2)幼儿不当行为的类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划分:按照从幼儿不当行为的行为性质来分,可以将幼儿不当行为分为外向性不当行为、一般性失序行为和内向性不当行为;以幼儿不当行为影响的对象和范围为依据,可以将幼儿不当行为分为影响全班的行为、影响同伴的行为和影响自己的行为。
(3)幼儿不当行为表现出如下特点:一般性失序行为占绝大多数,内向性不当行为所占比例最小;主要为影响全班的不当行为和影响自己的不当行为,影响同伴的不当行为较少;区域活动和过渡环节是幼儿不当行为高发的活动情境,户外活动中的幼儿不当行为最少;发生频次最高的五种幼儿不当行为依次是:喧哗打闹、争执、边做边玩、磨蹭拖拉、不专心。
(4)课程组织、教师自身不适当行为、物理空间因素和物质材料因素是影响幼儿不当行为的四大因素,其中课程组织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教师自身不适当行为因素。
此外,本研究还对儿童自身因素对其不当行为的影响、常规在幼儿不当行为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幼儿不当行为的教育意义以及教师如何看待幼儿不当行为及其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为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