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疏肝健脾安神针法对心脾两虚夹肝郁失眠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血清多巴胺(DA)水平、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症候评分作为评价指标,探讨其对失眠患者血清多巴胺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证实疏肝健脾安神针法对失眠的作用机制及疗效的有效性,用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90例心脾两虚兼肝郁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针灸组、药物组、综合组每组各30例。针灸组采用疏肝健脾安神针法(以疏肝健脾穴位为主)治疗,药物组予口服阿普唑仑治疗,综合组予疏肝健脾安神针法联合口服阿普唑仑治疗。针灸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2周,两周之间星期六、星期天休息;药物治疗每天1次,连续口服12天,三组均于12天后观察疗效此后1个月后随访。采用PSQI及中医证候评分对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后疗效评定,同时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多巴胺水平,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三组疗效的差异性。结果:1、针灸组、综合组治疗后血清多巴胺水平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但两组比较血清多巴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组、综合组对降低血清多巴胺水平均明显优于药物组,但两组比较无差异。2、针灸组、综合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但两组比较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组、综合组改善睡眠质量效果优于药物组,但两组疗效无差异。随访后针灸组、综合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随访后PSQI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针灸组、综合组分别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组、综合组对改善患者PSQI评分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且都优于药物组,但两组对比则无差异。3、针灸组、综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1),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针灸组、综合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上优于药物组,但两组疗效无差异。随访后针灸组、综合组分别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针灸组、综合组分别与药物组比较,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药物组(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灸组、综合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并且都优于药物组,但两组比较无差异。4、针灸组、药物组、综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0%、93.3%,其中针灸组、综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5),针灸组与综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疏肝健脾安神针法降低血清多巴胺水平明显优于药物组,与综合组比较疗效无差异。(2)疏肝健脾安神针法降低PSQI评分、改善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优于药物组,与综合组比较疗效无差异。(3)疏肝健脾安神针法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症状及其不良情绪,其作用机制与降低多巴胺水平有关。(4)疏肝健脾安神针法作为单一治疗方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操作简便,无依赖性成瘾性,安全性及治愈率高,并可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且远期疗效明显等优势为治疗心脾两虚兼肝郁失眠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