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型教学法已在我国外语教学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教学工作者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普遍认为,在任务型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已由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对教师角色及其转换的研究历来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论题。目前,国内对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往往侧重于教学模式及其意义的探讨、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角色的转变、任务设计等等,而有关教师角色的研究往往过于笼统。中介作用理论强调教师作为中介者在学生认知发展,成长为自主学习者过程中的重要性。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提出的12种中介特征,为教师发挥中介作用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任务型课堂中充满着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在学习者和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同伴的互动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中介者的作用,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1)初中任务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如何理解教师的中介作用?(2)教师的表现和学生的期望有何差异?(3)教师如何能充分发挥中介者角色来促进任务型教学?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手段主要是问卷,访谈和教学实践,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四所中学的30名教师和200名学生。调查卷采用Williams和Burden(2000:85-87)编写的问卷。本研究根据任务型教学将其改编为教师版和学生版,内容相同,侧重点不一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意义共享、行为控制和设定目标这些中介特点非常重要,而挑战和归属感不太重要。教师的表现和学生的期望在胜任感,相信积极的结果和分享上存在较大差别。为了验证中介作用理论在任务型教学中是否有价值,本研究以该理论为指导,反复通过教学实验课在任务型课堂中进行验证,重点研究调查结果中被教师忽视的中介特点。实验结果表明,在任务前阶段,运用超越当前的目的、挑战、分享和个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自我概念。在任务中阶段,胜任感、个性和归属感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形成归属感。在任务后阶段,改变和行为控制能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成长为自主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