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武侠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独特的个性特征,其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精神内核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中国影人和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影像奇观及精神享受。武侠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形成也是最成熟的一种类型电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电影乃至整个世界电影话语表达的多种可能性。然而,每一种类型电影内在具有的固定模式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更新和发展。时至今日,武侠电影这种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其内外在形态以及观众心理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其中透出的正是其思维模式的嬗变。 研究武侠电影思维模式的嬗变,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种总结,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帮助我们对武侠电影今后的走向有个更清醒的认识。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武侠电影发展各个时期创作模式的变化,以及观众心理的衍变,试图抽取概括出一条武侠电影创作思维的发展之路。根据武侠电影史的常规分法,结合所要阐述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20年代至40年代,早期武侠电影思维模式的创建。作为武侠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神怪武侠片将传统的武侠叙事同电影表现相结合,创出了基本的武侠电影叙事模式,并有初步的电影特技展示,为今后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了类型基础。由于武侠电影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此时期神怪武侠片的创作较为感性,其代表作品为中国第一部最有影响力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2、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武侠电影思维模式的继承与嬗变。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一是50年代粤语武侠片的继承。粤语武侠片对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它的崛起有其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不过,它在创作上对武侠电影的贡献与其地位并不相符,虽有一些创新之处,但思维仍停留在感性阶段,代表作是“黄飞鸿片集”;二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武侠电影的思维开始发生分化。张彻、胡金铨等人对武侠电影的创作理念贡献极大,推动武侠电影进入“经典武侠世纪”时期,也即武侠电影的“黄金时期”。而李小龙则带着个人标识,将武侠电影带向另一条发展之路—功夫片,并以其生平仅有的四部半作品将功夫片这个武侠电影异化的新片种推向了颠峰。这一时期的武侠电影在创作上颇有建树,思维在之前武侠片的基础上大大迈进了一步,为后来武侠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3、80年代至90年代,近期武侠电影对传统思维模式的解构。80年代初,以《少林寺》为代表,大陆掀起了一股武侠片创作热潮,成为武侠电影发展的又一支生力军。发展到90年代,大陆武侠电影的创作思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双旗镇刀客》的成功为这种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注解。而香港方面则稳中求变,以徐克为代表的新思潮对传统的武侠模式形成了强势的冲击,新潮武侠片在创作形式上更为多样化,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这一时期受到了进一步的解构。 4、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武侠电影的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先是《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扩大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而后 《英雄》在国内创票房新高,为武侠片的创作赢得了大量的资金与人才。新时期,电影创作手法的单一只会使得影片走入死胡同,整体创作理念的作用凸显无遗。而这两部影片在国内外的成功,正是有赖于整体思维的运用,这对今后武侠片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