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引起的杨树腐烂病是一种枝干病害,在中国“三北”地区发生严重,已造成大量杨树死亡。控制杨树腐烂病的核心是预防,而摸清病害的流行规律是预防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整理分析中国东北地区自2002年至2015年共14年间杨树腐烂病发生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纬度、海拔,不同森林经营区,不同功能区等分类方式,对比分析杨树腐烂病在不同类型区域的流行趋势;并以县(区、市)行政单元作为样本统计单元,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Sa TScan)技术,并结合回顾性时空扫描方法,分析了14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时空分布与流行特点及其聚集模式;通过Max Ent模型与Arc GIS技术,结合不同环境变量对病害发生的贡献率,对杨树腐烂病潜在分布区及其适宜性进行了分析,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下未来30年和50年潜在分布区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杨树腐烂病在东北地区传播扩散的风险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病害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东北地区杨树腐烂病的发生趋势与纬度区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相同纬度下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不同森林经营区中,杨树腐烂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区林木种类相对单一,构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杨树腐烂病地理分布区;在长白山脉沿线与大兴安岭南部,常年以中、低程度发生;大兴安岭北部与小兴安岭基本不发生。不同功能区中,城市园林绿化区的发病率高于农田防护林区,且在整体发病率越高的地区,差异越显著。2、中国东北地区的杨树腐烂病平均发生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度为27.62%。14年间共有149个县累计901县(次)受害,但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病害的时空分布呈现“爆发-聚集-蔓延-稳定”的特点。病害的空间聚集效应明显。2002-2015年累计发病面积扫描显示1个一类聚集区和4个以上的二类聚集区;分年度空间扫描统计,探测到14个一类聚集区和37个二类聚集区,显示出“扩张-集中-扩张”的三阶段变化规律。一类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LLR=86469.86,p<0.001)。病害也表现出显著时空聚集效应,2002-2015年连续时间维度的时空扫描结果显示,存在1个一类聚集区和6个二类聚集区。一类聚类区集中在辽宁省,出现于2009-2015年(LLR=64182.00,p<0.001)。时空动态分析显示未来杨树腐烂病在局部区域的爆发流行可能更加趋于频繁和严重。3、杨树腐烂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适宜分布区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在19个环境变量中,对腐烂病的发生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是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它们对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达到模型贡献率的28.0%、25.3%、24.8%。未来30年和50年杨树腐烂病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适宜程度出现扩张、加重的趋势。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最适宜分布区呈现出加重趋势,内蒙古北部和西部的各等级适宜区在向外扩张,适宜等级有上升趋势。4、风险性分析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的寄主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病害的发生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危害。同时,该病害的潜伏侵染特征,造成苗木调运过程中的检疫鉴定困难,定殖后的防治难度大。杨树腐烂病风险综合评价值R=1.87,在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风险较大,监测和防控的重点应以发生区的防治和检疫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