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特殊的自然社会现象,涉及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人类利用方式的改变,这一现象在黄土高原南部表现的十分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一个重点。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已经成为监测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重要数据源,使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动态监测研究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尽管学者们已做了诸多研究,但针对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选取黄土高原南部的渭北高原作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2000年、2007年三期TM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分别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指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点对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过去1990-2000年的17年间,发生变化的地类中,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增加。1990-2000年问,面积变化幅度按大小排序为:建设用地(20.4%)大于未利用地(-17.5%)大于水域(1.79%)大于林地(1.71%)大于耕地(-1.42%)大于草地(-0.76%);2000-2007年间,面积变化幅度按大小排序为:林地(19.40%)大于未利用地(-15.11%)大于水域(-11.89%)大于建设用地(8.90%)大于草地(-5.24%)大于耕地(-4.37%)。其中,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转化类型为: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转化为林地。(2)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主要的变化类型中,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渭北高原南部的台塬地区,耕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转化为林地的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渭北高原北部的丘陵和台塬交错地带。(3)在1990-2007年间,渭北高原土地利用结构是以耕地、草地、林地为主,所占平均份额分别为50.26%、26.29%、18.68%。(4)渭北高原在过去的17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很快。在1990-2000年间,全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全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排序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水域>林地>耕地>草地。在2000-2007年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54%。全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排序为: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耕地。(5)渭北高原各分区的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各不相同。1990-2000年间,耕地的相对变化率排序为:咸阳>渭南>宝鸡>铜川;林地排序为:渭南>咸阳>铜川>宝鸡;草地排序为:铜川>渭南>咸阳>宝鸡;水域排序为:渭南>铜川>咸阳>宝鸡;建设用地排序为:铜川>渭南>咸阳>宝鸡。2000-2007年间,耕地排序为:铜川>咸阳>宝鸡>渭南;林地排序为:咸阳>宝鸡>渭南>铜川;草地排序为:咸阳>宝鸡>铜川>渭南;水域排序为: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建设用地排序为:渭南>咸阳>铜川>宝鸡。(6)渭北高原1990-2000年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2000-2007年土地利用程度有所减少。从区域对比来看,咸阳和渭南的土地利用综合水平总体较高。(7)渭北高原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总人口的增加。(8)渭北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中,土地管理政策和生态政策是重要因素,起着总体调控作用,经济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和市场因素是影响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水是影响该区发展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