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歌唱家塞西莉亚·芭托丽曾在采访中提到: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有女性角色,男性角色,比如费加罗、苏珊娜、凯鲁比诺、巴巴丽娜,那么另一方面你也能看到剧本和总谱上写着:女高音、女高音、女高音……当然凯鲁比诺的角色可能是13岁,苏珊娜20多岁,伯爵夫人30多岁,玛尔切利娜可能是60岁,她们都是女高音,但你不能让她们的音色是一样的,音乐角色的塑造必须在音色上有所不同。声乐艺术区别于其它器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丰富的声音色彩来表达、演绎音乐。我们从远古的时代耕作中的本能歌唱,到宗教传承和引领的“礼乐”到如今以“和、美”为最高审美形式的声乐艺术形式,经历了几千年,逐渐衍变出一系列科学化、理论化的声乐理论与声部定位。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外声乐歌唱的起源都是来自于生命本能的需求和沟通,来自我们的生活和劳动,并且都与“巫”文化与宗教有关系。现代声乐因使用科学的混声发声技巧而形成的独立的学科和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分别论述了古代声乐起源之初和发展到现在的审美观。第三章主要总结归纳了现今声乐界公认最为科学的德国声乐体系中,对人声进行的声部划分及不同声部的特点,并通过图表总结对比了声部之间常用音域及换声点的异同。男声声部在f2以上的音域歌唱时便调整了头声在混声中的比例,女声更是在所有音域的演唱中根据混声比例的调整统一中、高、低音区的音色。其中重点描述了女高音声部的详细分类及声部特点。第四章首先整理了通过医学鉴定和常用听觉感知等方法依据人体生理条件对人声进行声部分类的方法。根据高男高音声部演唱特点提示,分析声带振动理论,提出声部划分对于声乐艺术演唱的局限性,并提出解决发声技术后通过混声比例调整打破生理声部划分带来的局限性。第五章紧密结合混声唱法的运用和混声比例调配对女高音声部演唱的影响。并借用生物学中的声带构造和物理学中的震动理论,对女高音声部的演唱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其演唱特点分析女高音声部审美特征。第六章通过威尔第经典歌剧《茶花女》中的三个经典唱段;玛利亚·卡拉斯分别对含有花腔、抒情、戏剧成分的咏叹调的演绎;西塞利亚·芭托丽演绎巴洛克、古典、浪漫三个时期的概述和分析,论证女高音声部乃至女声声部的演唱需要通过调配混声比例改变声音色彩来实现更多的可能性的论点第七章进行了全文的总结。本文是笔者学习声乐的总结与探索,进行的分类和总结是对多年学习的知识脉络的疏通,提出的论点也是在声乐学习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找到的自身继续发展和努力的新方向。希望能在声乐研习的道路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