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我国疾病爆发监测和数据报告表明,在2009年至2019年期间由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多达3170起。处于致病率首位的便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虽致死率不高,却几乎能污染所有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制品,从而引起机体严重的肠毒性疾病。其次造成重大危害的菌是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由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引发的疾病,每年可导致近6亿人次患病,是致使我国居民腹泻的主要粪源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这两种菌还易在食品加工生产、储存运输环节中造成污染,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因此开展同步检测两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学研究对未来食品安全的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基于适配体结合量子点技术,建立一种同时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两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1. 利用荧光检测技术对4条同一菌种的适配体与其目标菌结合的亲和力进行分析,根据荧光光谱数据等计算解离常数,对应选取解离常数最小的一条适配体序列;对选中的两条适配体序列进行特异性检验。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确定适配体与其目标结合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并且在重复性实验中结果良好。成功筛选出与目标菌结合、亲和力较好的两种适配体Apt S4、Apt E1为接下来的实验奠定基础;2. 选取超顺纳米磁珠与适配体进行共价结合形成标记物,对两种目标菌进行特异性分离、富集;选取不同发光原理的两种量子点(QD525、QD605)作为纳米荧光标记,结合量子点荧光标记技术构建“磁珠+目标菌+量子点”的“三明治结构”,通过荧光检测技术得出不同荧光强度进而实现对待检物的定性定量。对“三明治结构”其中两菌种适配体浓度、纳米磁珠捕获时间、磁性分离时间进行优化,确定了同步检测两种目标菌的最低检测限。结果证明所筛选得到的两条适配体Apt S4、Apt E1与目标菌的结合具有高特异性,可与磁珠进行偶联完成对两种目标菌同时分离、捕获。选取QD525、QD605两种不同发射波长的荧光标记物应用于检测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三明治结构”,对其优化结果表明:两种目标菌的适配体最适浓度为400nmol/L;最佳捕获条件为捕获时间45 min、磁分离时间2 min;利用该结构对两种菌进行同步分离检测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g,线性方程为Y=28.51X+126.67(R~2=0.973);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2CFU/g,线性方程为Y=92.86X-64.67(R~2=0.987)。其中Y为荧光强度数值,X为细菌菌落数的对数值,拟合度良好;3. 将本研究所开发的方法应用到食品样本中进行检测,选取市售无菌牛奶、生猪肉肉糜、生牛肉肉糜以及袋装黄豆酱作为样本进行加标回收率实验,将所得结果与传统平板计数法相比较。在牛奶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回收率分别为94.6%~102.8%和93.4%~100.4%;对于加标的猪、牛肉肉糜进行检测,食品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回收率分别在83.5%~90.6%和87.4%~93.4%之间,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回收率分别81.7%~90.6%和82.4%~91.3%。袋装黄豆酱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回收率在92%~96.7%之间,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回收率在92.8%~98.9%之间。结果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实现同时对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食源性致病菌同步检测,该方法易操作且灵敏度高,在食品加工生产安全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