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进一步明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本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结合《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试行)》,通过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数据上报系统和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协作平台获取基础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叠置分析功能和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方法,开展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系统研究。明确划分原则,构建两区划分指标体系。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先定量研究后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根据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和水土流失的主导影响因子,分别构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指标体系。其中预防区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地理和社会2个要素层,共3个指标;治理区指标体系包括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社会和水土流失4个要素层,共5个指标。(2)划分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出两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两个重点治理区,分别为桐柏山大别山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0个县(市、区),面积2.11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27%;黄泛平原风沙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16个县(市、区),总面积2.19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51%;沂蒙山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山东省16个县(市、区),总面积2.47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34%;伏牛山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河南省7个县(市、区),总面积1.2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7%。(3)提出水土流失分区防治对策通过对各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及水土保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各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工作方向、重点和防治对策。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配置各种水土保持设施,提高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群众意愿、科学高效的水土保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