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动脉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症,为临床上第3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系统的病变,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既往检查技术的限制,其检出率仅约30%。据报道,90%~95%肺栓塞病人的栓子源自下肢静脉系统血栓(deepvein thromboembolism,DVT)。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有效拦截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预防肺栓塞的方法。但是,这一技术存在诸多潜在危险:如血栓形成,以及再发生肺栓塞几率增加(5.9%-35.7%),穿刺后静脉炎,滤器释放部位不恰当,滤器移位、倾斜等。故术前有必要明确下腔静脉管径,肾静脉开口位置和双侧髂静脉汇入位置。滤器植入术后要进行随访监测,以除外滤器移位、脱落;腔静脉血栓形成阻塞管腔等并发症。肺动脉联合下肢静脉成像法(CTPA+CTV),是在一次性注射对比剂后,延迟不同时间扫描肺动脉和深静脉,可同时观察肺动脉及下肢深静脉和下腔静脉,有利于对已发生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及DVT病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目前这一技术已有应用于临床的报道,但是相关参数设置基本为经验值;滤器置入术后的相关CT血管造影检查报道不多。另外滤器植入术应用的增加,也需要相关动物模型研究以进一步改进及完善这一技术,而应用较多的即为犬模型。目的:探讨肺动脉联合深静脉造影技术应用于犬实验的相关参数设置;探索testbolus追踪技术应用于静脉系统以确定静脉成像延迟时间的可行性;观察血栓的显示情况,以了解此检查技术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观察MPR,MIP,VRT三种重建方法在显示PE和DVT中的异同。方法:20条家犬分为实验组15条,空白对照组5条。①空白对照组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设置触发阈值为100HU,监测点置于肺动脉主干内,行肺动脉造影,于肺部扫描结束后将扫描基线固定于髂前上棘水平,用testbolus软件连续同层动态扫描100层(约从注射对比剂后40s-200s,层厚10mm);再取每10s为间隔,以感兴趣区(ROI)手动测量左侧髂静脉的CT值,ROI区的大小约为股静脉管径的80%,取五条犬各时间段CT的平均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用STATA软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得出在注射对比剂后90s-160s内强化较均匀而持续,CT均值约为160Hu,故延迟时间一致设定为120s。②实验组于滤器植入术前用上述方法行肺动脉造影和深静脉造影,观察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解剖位置。③制备体外及体内血栓。④实验组经股静脉插管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注入血栓,再次用上述方法CT造影观察下腔静脉及远端静脉内血栓显影情况及滤器植入位置和肺动脉显影。⑤对照组不放滤器,同法注射血栓,CT扫描观察肺栓塞情况。⑥数据处理和图像处理分析结果:以testbolus技术为扫描方法得出延迟90-160s为显示犬深静脉的适当延迟时间,故本实验采用120s.15例犬模型经bolustracking阈值自动追踪技术及延迟120s联合扫描法可对肺动脉及深静脉良好显影。下腔静脉血栓CT值为(77±5.7)Hu,肺动脉CT值为(330±9.3)Hu,深静脉CT值为(172±8.5)Hu,血栓与深静脉CT值具有显著性差异(t=56.04,P<0.001)。对照组均发生肺栓塞。VRT法显示对照组PE及实验组DVT分别为100%和20%;MPR法对PE和DVT的显示率达100%和87%。MIP法对PE和DVT的显示率达100%和53%。结论:利用16排CT进行肺动脉及深静脉联合造影法,分别采用bolustracking阈值自动追踪技术和延迟120s,可良好的显示犬肺动脉及深静脉,及滤器内血栓,为日后以犬的深静脉及下腔静脉滤器,肺栓塞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实验提供了参考。testbolus软件连续动态扫描所需观察的静脉层面,以此绘制时间-密度曲线,从而确定静脉系统扫描延迟时间,这一方法避免了以往采用经验值的主观性,具有一定的价值。MPR重建方法对深静脉内血栓的显示较MIP和VRT好。16排螺旋CT肺动脉联合深静脉扫描对介入手术入路选择及滤器正确放置能提供指导作用,并在术后监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