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青少年体质水平整体下降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大增强青少年体质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点。本研究旨在通过科学论证与试验,从健康相关体适能的四个方面筛选儿童青少年体质评价指标体系;新指标体系建立满足测量评价“三性”原则的前提下,测试指标设置尽量与国际接轨,在了解上海市在校中小学生体质状况的同时,又能与国际同龄儿童青少年体质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确立上海市青少年身体成分、有氧耐力、力量和耐力、柔韧性测评指标,通过上海市六区在校学生试验测试结果数据分析反馈性验证指标是否满足“三性”原则的要求,对指标进行增删。本次调查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闵行、徐汇、闸北、卢湾、奉贤和浦东六个区7-17岁在校中小学生共5019名参与本试验体质指标测试,传统指标严格按照2005年上海市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测试方法,部分新指标按照美国FITNESSGRAM参考指南(第三版)的测评方法,测试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完成。研究结果:1)体质指数、生物电阻抗法和皮褶厚度法判断上海城区10-17岁不同性别同龄学生超重发生率与肥胖发生率的结果有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以上三种方法在评价青少年身体成分的一致性程度,本研究选用Kappa一致性检验的方法分别对以下三种方法:体质指数、生物电阻抗法和皮褶厚度法中的任意两种方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对判定不同年龄、性别学生超重肥胖的一致性较低,但尚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本次上海城区在校中小学生有氧耐力水平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城区8~16岁男生20-mSRT成绩和最后跑速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生7~13岁20-mSRT成绩和最后跑速随年龄增加而增长,14岁后随年龄增加增长不明显,提示上海城区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素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上海城区7~17岁中小学生同龄男生20-mSRT成绩和最后跑速均大于女生,提示性别对儿童青少年有氧素质的影响不同。3)依据WGOC超重肥胖筛查标准,上海城区7-17岁男、女学生超重发生率分别是19.58%和11.85%,肥胖的发生率分别是12.74%和6.61%;不同体重男生的20米往返跑成绩: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P<0.01);不同体重女生的20米往返跑成绩: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P<0.01);且体重对20米往返跑成绩影响女生不如男生明显;身体成分对学生20米往返跑成绩产生影响,控制超重肥胖学生的体重,对提高学生有氧耐力成绩有积极的作用。4)上海7-17岁青少年20mSRT最后跑速与国际同龄青少年20mSRT最后跑速的结果比较显示,上海男生10-17岁20mSRT最后跑速与国际同龄青少年最后跑速的平均水平较为接近(P>0.05),但7、8、9周岁年龄段快于国际同龄平均水平(P<0.01);女生最后跑速与国际上同龄女生最后跑速相比,成绩高于全球同龄女生最后跑速的平均水平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5)上海城区10-17岁学生20mSRT成绩与美国FITNESSGRAM效标参考标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0~14岁上海城区男生20mSRT成绩效标参考标准通过率在45~60%之间, 10~14岁上海城区女生20mSRT成绩效标参考标准通过率在75.5~97.6%之间,且10-14岁各年龄段女生通过率好于男生;但15、16、17岁男生通过率分别是39.1%、26%、0;女生通过率分别是38.8%、9.3%、0;在15-17岁男女学生20mSRT成绩效标参考标准通过率都呈现逐年级下滑的现象,而且女生的下降速度比男生更加大。研究结论:1).在传统体质测试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同时应用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法和体质指数筛查法测评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采用20米往返跑测试儿童青少年有氧能力;选择仰卧前屈、俯卧背伸测评儿童青少年肌肉力量与耐力;单腿坐位体前屈测评青少年腿部股后肌群伸展性和柔韧性的测评指标,更新了传统的青少年测评指标体系;2).上海城区中小学生体测数据完成了身体成分、有氧耐力、力量和柔韧相关指标的百分位数建模,并在建模基础上制定了单项评分标准;3).体质指数、生物电阻抗法和皮褶厚度法判断上海城区10-17岁男女学生不同年龄段超重肥胖的发生率结果有较大差异,但三种方法对判定男女学生超重肥胖的一致性上尚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上海城区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素质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但同龄男生20-mSRT成绩和最后跑速均大于女生,提示性别对儿童青少年有氧素质的影响不同;5).身体成分与有氧耐力成绩的关系表明:无论男生还是女生,20米往返跑成绩:体重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P<0.01);且体重对20米往返跑成绩的影响女生不如男生明显;身体成分对学生20米往返跑成绩产生影响,超重肥胖学生控制体重,对提高学生有氧耐力成绩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