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代放射虫软泥基本形成于赤道大洋盆地,较其古老的硅质岩则主要发现于消失在造山带中的古代海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放射虫软泥的沉积环境相对单一,唯一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海洋表层的高生产力。但在有孔虫等钙质浮游生物繁盛的侏罗纪之前,硅质沉积分布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大洋盆地,在洋岛周围、岛弧体系、大陆边缘甚至陆棚浅海等环境也留下它们的残迹。本文所研究的样品首先基于两大类别:采自东太平洋洋底的新生代放射虫软泥和古特提斯洋的硅质岩。对两类样品用ICP-MS进行元素含量分析,分析对比两者的异同,可以发现:1.新生代放射虫软泥简单形成于赤道开阔大洋环境,沉积量少,沉积速率极低,且常因底流侵蚀造成沉积间断。来自东太平洋的PC7055岩心,其11.13m长的记录覆盖了渐新世以来残缺不全的区域演化历史, MnO/TiO2、δCe等各项指标表明:形成于开阔大洋环境的放射虫软泥,MnO/TiO2>0.5,δCe显著负异常(平均值为0.28),Na2O/K2O显示放射虫软泥受火山作用影响。2.本文研究的特提斯硅质岩来源丰富,代表了深海盆地、洋岛、岛弧、大陆边缘、深海再沉积乃至浅海陆棚等多种构造-沉积环境与作用。它们在物质组成上既与近代洋盆的放射虫软泥存在类比关系,又展示了在钙质生物软泥成为远洋沉积的主导作用之前,硅质浮游生物壳体的广泛分布现象。来自不同环境的硅质岩在MnO/TiO2、δCe,Na2O/K2O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由于成岩效应和年代效应,它们与新生代放射虫软泥之间在MnO/TiO2、δCe异常、Na2O/K2O等方面均有差别,但在MnO/TiO2、Na2O/K2O等方面显示出高度的被继承的关系。Ce对周围化学环境反映敏感,因此运用δCe判断沉积环境时要谨慎。3.硅质岩与硅质软泥沉积作用和物质组成相对简单,沉积组合和化学元素分析是识别其沉积背景与演化特征的基本手段。初步分析表明,MnO/TiO2,Na2O/K2O,δCe(Ce/Ce*)等是研究硅质沉积的重要指标。4.硅质岩形成的环境还缺少实践性或权威性很强的判别指标。硅质沉积特别是古代硅质岩的研究体系需要大的发展,建议将Si、O同位素分馏所产生的效应及惰性气体同位素特征作为下一步的主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