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忻州地区的方言文化词语为研究对象,忻州地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全区管辖忻州、原平、定襄、五台、代县、繁峙、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河曲、保德、偏关14个县市,其东西接陕西、河北两省,南北又割断山西,自古军事战略意义重大,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在历史上这里所属政权频繁更迭,多种文化曾经发生过冲击、融合,各自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此方言词语中至今保存着一部分能体现这种文化交融的词语。同时山西忻州地区境内山脉众多,东有太行山,东南边缘为系舟山,中西部是吕梁山脉等,这些山脉不仅造就了忻州地区整体东西高、中间低凹的地形,同时也将忻州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为古代文化的保留奠定了基础,一批反映古代文化习俗的古语词至今在方言中保留着。从地理位置上看,忻州地区连接晋中和晋北,属于二者的过渡区,文化上兼容二者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方言词汇的叠置,一些反映日常生活的词语往往具有两个以上的名称。以往对忻州方言系统的研究多从纯语言学角度出发,不太重视从文化角度去验证分析,本文另辟新径,结合文化来系统地探讨本区域的方言词语,试图对本区域的文化词语有新的认识,也为忻州地域文化研究寻找一条新途径。 本论文在参考已有文献和亲自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一地区能反映地域文化的方言词汇(简称为“方言文化词语”)做了系统分析。依照李如龙先生关于方言文化词的研究理论,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文化词语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从文化角度出发,依据文化意义将词语分门别类整体汇总,在分析词语的基础上,横向归类比较,归纳方言文化词语在该地区的整体特点以及其在各个县市分布的差异,进而总结出词语分布反映出的文化特点,这是对方言文化词语的微观分析;另一方面,以语言为研究目的,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移民等众多文化视角出发对词语进行分析,纵向梳理,归纳出该地区词汇分布现状的历史依据,这是对方言文化词语的宏观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忻州地区方言文化词汇的研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该地区(非中心区晋语)方言文化词汇揭示出的文化特点,为全面研究本区晋语(忻州地区大致属于晋语五台片区)以及其形成原因提供词汇上的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三晋文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论文前期研究方法主要是“方言调查法”,在原有方言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尽可能获取第一手材料,补充验证文献资料,也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在拥有资料后,对词语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考证,历时考证主要采用古文献举证论证法,以此梳理词语的来源;共时描写侧重于对词语进行分类比较,进而归纳词语分布特点。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语三部分构成,全文内容主要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地理环境、文化以及历史沿革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忻州地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分为对“忻州地区”这个概念的解说;对“方言文化词”概念的判定,以及本文收词标准的界定。第三部分对课题研究作了历史性回顾,指明忻州地区文化词语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第四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并且详细介绍了本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章是对所收词语的分类整理以及汇释。按照文化意义把词语分类,系统记录忻州地区方言中常用文化词语,这一部分是进一步研究的前期工作,通过对词语分类描写以及逐个分析考证,不仅可以整体了解本区域文化词语的分布状况,同时也可以也为词汇史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对词语反映出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对词语进行分析,揭示这些词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现象文化和折射出的文化心理。从地理环境,生产习俗,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研讨,用词汇语言来勾勒出本地的生活风貌。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之一,旨在从语言角度出发,分析文化,揭示二者之间密切的联系。 第四章分析忻州地区文化词语的分布特点,进而对这些分布特点做出文化角度的分析,指明其历时来源,确立研究价值。这一部分是对文化词语宏观上的研究,分析了传承词、变异词、创新词以及借用词的分布状况,确定本区域文化词语的分布特点。 第五章小结。概括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归纳分析全文,点明研究对象所呈特点以及其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