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愈加频繁,并开始呈现出与股票市场等资产市场上的价格变动相近的特点,这启发人们将汇率看成一种资产价格,由此产生了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来研究汇率的决定问题。而外汇风险溢酬则是从资产定价角度研究汇率的核心,发现真实的外汇风险溢酬不仅有助于外汇市场参与者对冲风险,也有利于央行及时调整汇率政策。 我国的外汇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2005年7月开始的中国汇率制度改革,提升了人民币汇率弹性,丰富了外汇市场层次,增强了资本在各金融市场间的流动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间的联系。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类似的是,我国外汇市场远期汇率和未来即期汇率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偏离,外汇风险溢酬是引起这种偏离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人民币外汇风险和外汇风险溢酬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人民币汇率决定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而且对了解、深化和发展我国外汇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我国外汇市场中美元兑人民币外汇风险溢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用实际数据为外汇市场中不可观测的外汇风险溢酬进行度量。第二个问题是讨论各个期限美元兑人民币外汇风险溢酬的时间序列特征。第三个问题是寻找美元兑人民币外汇风险溢酬的风险因子。 第一个问题,本文结合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文献,以理性预期为框架,给出外汇风险溢酬的理论度量和实际度量方式,使得对这一现实经济中不可直接观测到的变量的研究成为可能。 第二个问题,本文首先对2006年11月27日至2011年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五个期限外汇风险溢酬的时间序列特征展开研究。总体来讲,各个期限美元兑人民币外汇风险溢酬并不是白噪声序列,而是呈现出阶段性明显、尖峰厚尾、强自相关和条件异方差的特征。其次本文运用GARCH模型为外汇风险溢酬的条件异方差建模。最后用GARCH-M模型验证了美元兑人民币7天和1个月的远期汇率定价偏差的原因是我国远期外汇市场中存在时变的风险溢酬。分阶段研究各期限外汇风险溢酬波动状况的结果显示,短期限(7天、1个月和3个月)的外汇风险溢酬和即期汇率的走势联系紧密,表明市场对远期汇率的预测,不是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而是根据市场对央行掌控的升贬值幅度的预期来决定。长期限(6个月和1年)的外汇风险溢酬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而是反映出了两国的实际经济状况,这说明长期的风险溢酬与实际经济状况的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危机期间,美元兑人民币外汇风险溢酬并没有出现如理论所述的大的波动,原因不在于两国间有很好的风险分散机制,而是资本管制和汇率稳定政策能够降低人民币汇率风险溢酬的波动性。 第三个问题,本文首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10年6月19日“二次汇改”后的相对市场化期间的美元兑人民币各期限外汇风险溢酬进行因子分析,寻找公共因子。研究发现影响短期和中长期外汇风险溢酬的因子是不同的,且各个期限的外汇风险溢酬有很大部分是由各期限特定的因子解释的。其次,本文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检验研究了1个月期美元兑人民币外汇风险溢酬与中美两国宏微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但却难以提取到相关的风险因子,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目前的风险定价模型难以对外汇风险溢酬进行有效定价。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比价,在对外汇资产定价时,不仅应该从两国范围内寻找风险因子,还应该考虑两国特有的经济及制度因素。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与国内大部分学者利用利率平价的理论检验我国远期外汇市场有效性的方法不同,本文从外汇风险溢酬这个角度将美元兑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联系起来。进一步,本文以一种实际可度量的方式将外汇风险溢酬这种不可观测的变量表示出来,直接研究其时间序列特征和风险因子,这可以使得对人民币外汇市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