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牙齿重度磨损(severe occlusal attrition,SOA)是口腔修复学中的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可以导致患者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stance,OVD)降低、髁突移位及肌肉酸痛,还可进一步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重度磨损的有效方法为咬合重建,传统观点认为,当OVD丧失>4mm时,需分次缓慢加高OVD,每次加高2~3mm,以免口颌系统出现不适,直至恢复其正常的OVD。本课题组对重度磨损且OVD丧失>4mm的患者采用一次法咬合重建后,治疗效果满意,多年随访观察并未发现咀嚼肌、颞下颌关节出现相关症状。为全面探讨一次法咬合重建在临床中的可行性,本课题组前期已成功建立一次法咬合重建动物模型,初步研究表明一次法咬合重建后大鼠咬肌、关节会出现可逆性损伤。然而,肌肉损伤及疼痛相关蛋白在咬肌损伤进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建立一次法咬合重建大鼠动物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观察分析大鼠一次法咬合重建后咬肌组织结构、肌肉损伤及疼痛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为一次法咬合重建治疗重度磨损的临床方法提供实验性理论支持。研究方法:1.选取成年SD大鼠,在外科手术显微镜下,逐次降低大鼠上颌后牙高度,建立重度磨损动物模型,制取大鼠上颌牙列模型,对大鼠进行取模,口外制作咬合板,利用树脂粘接技术将咬合板粘固在大鼠口内建立一次法咬合重建动物模型。设置实验组、操作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根据不同观察节点各组再分为3d、7d、14d、28d四个亚组。2.通过HE染色及光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一次法咬合重建后大鼠咬肌组织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3.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一次法咬合重建后不同时期大鼠咬肌内结蛋白(desmin)及骨骼肌肌钙蛋白抑制亚基(skeletal muscle troponin I,s Tn I)的表达变化。4.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活性。5.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咬肌组织中P物质(substance P,SP)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空白对照组与操作对照组大鼠咬肌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显微结构显示实验组3d时大鼠咬肌结构基本正常,7d时肌纤维间可见少量白细胞浸润,随后白细胞逐渐增多,14d时肌纤维间白细胞数量最多,之后逐渐减少,28d时恢复正常。超微结构显示实验组3d时线粒体变形扩张,7d时线粒体明显肿胀,线粒体嵴模糊或消失,14d时线粒体轻度肿胀,28d时线粒体恢复正常。2.与同期空白对照组及操作对照组相比,实验组3d时咬肌内desmin和s Tn I水平明显降低(P<0.05),并持续降低至7d(P<0.01),随后表达开始增加,28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3.实验组与同期空白对照组和操作对照组相比,血清中CK和LDH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4.空白对照组及操作对照组咬肌中未见SP阳性表达;实验组3d时,可见咬肌肌纤维间有少量SP表达;7d时咬肌肌纤维、肌纤维束间可见大量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断面亦可见成簇SP阳性表达;14d时SP的表达明显减少,且仅见于神经纤维断面;28d时咬肌组织中几乎没有SP的表达。结论:1.一次法咬合重建后大鼠咬肌显微及超微结构都会发生一定的损伤性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咬肌结构逐渐恢复正常。2.一次法咬合重建后大鼠咬肌中损伤相关蛋白desmin和s Tn I的表达先显著降低,之后又逐渐升高,最终恢复正常。3.一次法咬合重建后大鼠血清中肌损伤相关的CK和LDH水平未发生明显改变。4.一次法咬合重建后大鼠咬肌中SP表达起初升高,但随着时间的持续,SP表达又逐渐降低,最终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