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DTI和DTT在胶质瘤及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对胶质瘤及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颅内肿瘤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了常规MRI、DTI及MRI增强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胶质瘤12例(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良性脑膜瘤11例。胶质瘤组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59±11.6岁;脑膜瘤组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54±14.3岁。对所有患者的DTI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图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对侧正常白质区的MD值及FA值,于脑膜瘤组及胶质瘤组分别比较肿瘤实质区和对侧正常白质区的MD和FA值差异,并比较脑膜瘤组和胶质瘤组实质区MD值和FA值的组间差异。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采用确定性追踪方法进行纤维束重建,分析DTT图所反映的肿瘤区、肿瘤周围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纤维束的大体形态变化。结果:(1)MD值的比较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MD值高于对侧正常白质区(P<0.05);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MD值高于脑膜瘤组(P<0.05)。脑膜瘤组肿瘤实质区MD值与对侧正常白质区无差异(P>0.05)。(2)FA值的比较胶质瘤或脑膜瘤组肿瘤实质区FA值低于对侧正常白质区(P<0.05)。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FA值低于脑膜瘤组(P<0.05)。(3)白质纤维束的改变胶质瘤瘤周白质纤维束的改变以推挤、移位、稀疏、破坏和中断为主;脑膜瘤邻近白质纤维束的改变以推挤和移位为主。结论:肿瘤实质区MD值及FA值的测量可有助于胶质瘤与脑膜瘤的鉴别,DTT可以清晰显示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之间的解剖关系,判断纤维束的推移、浸润、破坏的情况,有助于指导临床手术方案,减少和避免重要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第二部分DTI和DTT在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通过分析肿瘤实质区、瘤周区的FA值及MD值,以及观察肿瘤与邻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和进行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颅内肿瘤患者2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了常规MRI、DTI及MRI增强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4±7.6岁;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11例,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58±11.6岁。对所有患者的DTI数据进行分析,获得MD图和FA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区(实体肿瘤区外1.0-1.5cm的范围)、对侧正常白质区的MD值及FA值,于高、低级别胶质瘤组分别比较肿瘤实质区FA和MD值的组间差异,并分别比较瘤周区FA和MD值的组间差异。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采用确定性追踪方法进行纤维束重建,分析DTT图所反映的肿瘤区、瘤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纤维束的大体形态变化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MD值的组间比较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的MD值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5);高级别胶质瘤组瘤周区MD值较低级别组无显著差异(P>0.05)。(2)FA值的组间比较高级别胶质瘤组肿瘤实质区的FA值与低级别胶质瘤组无显著差异(P>0.05);高级别胶质瘤组瘤周区FA值明显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5)。(3)白质纤维束变化的组间差异高级别胶质瘤组瘤周区白质纤维束多以破坏和浸润为主,边界相对模糊不清;低级别胶质瘤组瘤周区白质纤维束以推挤和移位为主,与邻近白质边界清楚。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区MD值和FA值有助于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DTT可清晰显示不同级别胶质瘤对邻近白质纤维束的推移、浸润、破坏的情况,有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并为术中导航和术后随访提供重要信息。